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丨笙竹悠悠

2024-03-29 07:22:2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简介

笙竹书院位于湖南湘阴。北宋邑人邓咸为“训族子弟及四方游学士”而建于笙竹驿。时湘阴县学未建,“建业之士,惟归书院”,江夏(今湖北武昌)冯京、安州(今湖北安陆)郑獬亦不远千里负笈从游其中。后知县王定民重建,“堂庑斋舍创作有次”并新辟孔子庙,自撰《笙竹书院记》以记其事。自后“又后其庙立学,于以育士其中焉”。县学兴而院渐废,惟驿前江至今犹名书院潭。

文|张一湖

站在湘阴县城,向西南角张望,那里是一道清秀的山梁。山梁向南延伸入水,其外侧是湘江,内侧是东湖。山梁上曾长满了青翠的竹子,清风徐徐,绿波漾漾,薄雾冉冉,弥漫芬芳,人名之“笙竹岐”。

《乾隆湘阴县志》载:笙竹岐在县南三里,世传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采笙竹于此。旧有祠,后改为笙竹书院。

▲《康熙湘阴县志·地舆图》左下之“笙竹驿”,即邓咸所建笙竹书院旧址。(资料图片)


湘阴立县于南北朝动乱时期,立县之初,是否置有官私学校,无从知晓。唐代教育制度相当完善,那时的湘阴县肯定是有官学和社学的。令人遗憾的是,现存的史志都缺乏相关的记载。所以,古代湘阴教育,有史可据的,只能从宋代说起。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年—1021年),东汉大将军、罗侯邓骘之后,湘阴人邓咸在县城笙竹岐创办了“笙竹书院”。这是自宋代以来湘阴县城的第一所书院。

笙竹书院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书院不仅面对本宗族招收生员,远在湖北的学子郑獬、冯京也在此就读,他们后来都中了状元。冯京是罕见的“学霸”,“自乡举、礼部至庭试,皆第一”,为北宋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拜太子少师;郑獬“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为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笙竹书院亦因“一院双魁”成为儒林佳话。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王定民到任湘阴知县。刚到任,他就主持重修了黄陵二妃祠。随后,湘阴士绅请求重修笙竹书院。由于笙竹书院原位于河边,经常遭到洪水侵袭,原址已经不适合办学了。县城内的舜祠前有一块地,但又太过窄小。当时,黄陵二妃祠刚刚重修,王定民灵机一动,将舜帝的神像从舜祠移到黄陵祠,让舜帝和二妃团聚。然后,将舜祠改建成孔子庙,庙后重建笙竹书院。儒家道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湘阴文庙,前本舜祠,后成孔庙,正可谓“祖宗一体”,渊源尤厚。王定民于“元祐改元”(1086年)作《笙竹书院记》。

王定民重建的笙竹书院,跟邓咸创建的笙竹书院,在性质上有了根本的不同。邓咸所建书院为私学,也称社学。王定民所建则为官学。尽管王定民当时并没有明言为官学,甚至仍旧使用了“笙竹书院”的名称,但相关史实和文献记载足以证明这一点。

其一,王定民创建了孔子庙。自唐代始,官学必须建孔庙,“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学庙合一。而私学,如笙竹书院,则不需要建孔庙。其二,《湖广通志》称“后废书院置学”,也就是废止书院、改置为官学的意思。其三,在明朝嘉靖年间纂修的《湖广图经志书》中,王定民记重修笙竹书院一文,其标题赫然是:“初建儒学记”。儒学即官学,县一级的官学称县儒学,亦称县学。以上三点,都说明王定民所建为官学。

还有一点很重要:宋朝官学真正普及到县一级,是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以后),王定民重修笙竹书院时,湘阴县还不被允许或者不具备条件创办县学,所以,王定民只能将新建的学校仍然称作“笙竹书院”。此后,到了宋徽宗“崇宁兴学”时,笙竹书院就自然而然转为了正式的官学。所以,王定民实际创办了宋代以来湘阴县的第一所官学。清代郭嵩焘所修《湘阴县图志》也持这样的观点,该《志》说:“宋元丰八年,知县王定民建立笙竹书院,实为湘阴置学之始。”

(一审:龙晓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