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基永定 美育长存

2024-03-15 10:18:3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1928年—1939年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校舍忆像图。(资料图片)

陈元幸子

近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博物馆正在举办“宏庠承运·艺启新程——纪念‘华艺’百年重要史料暨馆藏书画作品展”。所谓“华艺”是指湖南近现代史上出现的“湖南私立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而“百年”则追溯到了这所学校最初创办的1923年。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这所学校从创建到发展的诸多史料文献以及杰出校友的艺术作品,观展后,不禁让我感念起百年前吾湘人先辈创建美术学校的风云岁月。

1923年8月,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湘的张淑诚致力在湖南“实施艺术教育,造就艺术专门人才及艺术教育人才”,她联合樊树芬、曾昭杭、邹谦、彭沛民、姚学怀等一批青年艺术教师,在长沙北门外清泰街(现湘春街)的晴佳巷创办了“湖南美术专门学校”。学校最初以大专学制讲授大学课程,1924年因本地师资、生源不足,奉教育厅之令,将学制变更为初中、高中编制,分男女两部,设立初级、高级西洋画科、师范科,更名为“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简称华中美校)。后因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校董会在北门外洋火局对门西院内购得教室一栋,从1928年至1939年在此度过了学校发展的黄金期。1929年,湖南省举办教育成绩展览,称“华中美校艺术作品水平之高为全省之冠”。1931年,湖南省教育厅明文认定:“华中美校办学八年,颇具成绩”,受到了社会的肯定。1934年,校名经教育部备案认定为“湖南私立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简称华中高艺),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51年4月。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私立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被迫迁移,先后辗转至湘潭、溆浦、长沙艰难办学。在黄遐举、陈国钊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华中学生不仅赴湘乡、衡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还创办了《华中校刊》,以艺术的方式唱响抗日战歌,为湖湘艺术事业的发展保住了火种。1951年,“华中高艺”更名为湖南省艺术学校,并由私立改为公立性质;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立艺术师范学校;1954年因在水陆洲(即橘子洲)上的校舍被洪水淹没,省教育厅将学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

至此,从“湖南美术专门学校”到“湖南省立艺术师范学校”,恰好历经了国家战乱、时代动荡的31年办学历程。那是一段不堪回首却难以忘怀的岁月,为此付出辛劳的老师还有凌琴如、廖松涛、张仪、何薰、雷恪、周家钰、魏志杰、王晴川、汪仲琼、张一尊、张柏年、李昌鄂、鲍训端等教育先驱。他们筚路蓝缕,艰辛拓荒,为湖南近现代美术教育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专门人才。从华中高艺走出的翟翊、管锄非、魏猛克、王正德、刘迪耕、周令钊、段千湖、刘续明、欧阳笃材、王憨山、李立、陈白一、易图境等校友都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为20世纪湖南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华中高艺创立的1923年,正处于蔡元培先生在神州大地上倡导和推行其教育新思想和新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时代风潮之中。而“湖南美术专门学校”的肇建与发展即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潮在湖南生根发芽的产物,是吾湘人先辈在20世纪上半叶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忧患于国家命运与前途,积极践行“美育救国”思想的自觉实践与使命担当。

曾有人言:“当此物质文明大发达的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如果没有一服特效的清凉散,则人类的头脑将被物质的火熏灼而致晕眩。美育就是用以解脱物质之火的一服清凉散,且有超物质的特殊功效。”重温美育之路,承继美育之魂,实践美育之法,或许是破解现实之困的长久之计。谨以此文纪念和缅怀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历程中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无悔付出心血的艺术先驱们,他们应当被铭记。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文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