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行漫记》品湖湘文化的三重魅力

2024-03-15 10:17:2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胡一湘

湖湘文化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的一代代美玉良才。从近代湖南人崛起开始,人们探讨湖湘文化的起源,探讨湖南人的精神,探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纪录片《湘行漫记》以青年视角对话10位文学艺术家代表,通过一件件文学、艺术作品,勾勒出一个若隐若现的“湖南文脉”影子。

《湘行漫记》的第一重魅力,是了解湖南这片土地,深度触摸湘楚文化的根脉,知道湖南的根在哪里。

要想深入系统了解湖南的历史文脉,读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作品是首选。韩少功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40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在屈子行吟的汨罗江边,他追寻湘楚文化的瑰丽、神秘,并把创作的根系伸进“最深的百姓生活”之中,从中汲取力量和养分,孕育出《马桥词典》《爸爸爸》《山南水北》等代表作。韩少功以脚下的土地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境遇中考察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民族文化精神,探索民族精神家园,并将湘楚文化的优秀传统带到了全国,带向了世界。当品读韩少功的作品时,你会感慨一句——湘楚文化的思想精华大概浓缩在此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少功的作品,是湘楚文化的标本,也是对湘楚文化的全面梳理和重新阐扬。

《湘行漫记》的第二重魅力,是从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中,拼接出湖南的精神谱系,知道何为真正的湖南人。

《湘行漫记》中,左宗棠研究专家、作家徐志频在解读左宗棠的过程中,为我们还原了湖湘文化的精神谱系。《狂澜之下:左宗棠的十张面孔》中,我们看到左宗棠的不同侧面。他从一个内陆之地的小小乡间举人起步,随着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声名鹊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左宗棠身上,最鲜明的便是“草野气”和“豪气”。湖南人的倔强、血性、忠诚、担当,其实都是从“草野气”“豪气”“自由”“真实”里枝生出来的。我们看到,从在城南书院求学时攻读经世致用的实学到赴任渌江书院时期的教学改革,左宗棠以“科学思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修齐治平”之路。在他身上,同时具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潮流和方向。

《湘行漫记》的第三重魅力,是让观众了解现代湖南的精神谱系和窗口定位,这是湖南人生活工作的坐标和参照,指引着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和奔向未来。

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家冯放以罗霄山的千年鸟道为灵感创作系列大型艺术作品,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之心,以艺术的方式推动中国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王跃文的《家山》从乡村普通人的奋斗史出发,刻画历史巨变中山乡的文明和精神面貌变化以及草根百姓的烟火日常。沈念的《大湖消息》通过洞庭湖的生态史、文化史的叙事,揭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命关联,以细腻的文字奏响新时代的湖湘生态之歌。阎真的《沧浪之水》则是与当代年轻人强烈共情,折射出湖南人关心天下事务的敏锐和求索。

《湘行漫记》敢于打开题材面。从向传统致敬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到吸引人们打卡的湘江新区城市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和李自健美术馆,建筑设计大师魏春雨用系列建筑与城市的年轻人共同创造出新的公共生活方式。杨天解创作的舞剧《边城》交响组曲,则带领观众突破时空限制,聆听到近百年前的地道湘西音调,是一次沈从文文学世界的沉浸式漫游。

其实,“湘行漫记”隐含着由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源流而下的文脉传承。“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节目灵感便来自于《湘行散记·滩上挣扎》中的这段话。期待有更多像《湘行漫记》这样的作品,深入挖掘湖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讲述湖湘故事,书写时代荣光。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文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