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清溪:两个“70后”一个“90后”的诗意生活

2024-03-06 11:35:3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梅 冉紫娟] [编辑: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3月6日讯(记者 黄梅 冉紫娟)初春的一场细雨,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山乡巨变第一村”益阳清溪村。雨后天晴,《山乡巨变》大型史诗纪念群雕焕然一新,清风拂过白墙青砖黛瓦,阵阵“书香”从书屋飘出,散落在乡间的各个角落。在21座作家书屋中的民宿,集绿水青山之灵气,融乡土文学之精华,更显别致。民宿前的菜园,蔬果青翠欲滴,惊艳食客味蕾。

(《山乡巨变》大型史诗纪念群雕)

近年来,随着这座“文学村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返乡创业,稳稳地扎根在这片文学沃土之中。双手搬石头的矿工成为双手捧书的书屋主理人、带领一家五口在家门口创业的饭店老板、放弃高薪返乡打造生态循环农场的小伙……现如今,他们精神富有、物质富足、生态富美的生活,是不少外乡人“向往的生活”。

30年的“黑脸”矿工 “变身”书屋主理人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下午,周立波书屋传来阵阵朗读声。原来,书屋迎来一群学生,他们正在认真聆听书屋主理人卜雪斌讲述周立波的故事。

很难想象三年前,卜雪斌是一位靠双手搬石头的“黑脸”矿工。如今,他成了双手捧书的书屋主理人。

(卜雪斌 曾冠霖 摄 )

2020年底,47岁的卜雪斌告别待了三十年的矿山,返乡创业。随后的一年里,清溪村计划租赁村民房屋,改造成作家书屋,为打造“文学村庄”蓄势。卜雪斌第一个到村委报名,不要任何补贴和租金,只求把“立波清溪书屋”的牌子挂在自家。

为了成为合格的书屋主理人,卜雪斌走访村里的老人,搜集整理周立波的生平故事;组织开展读书会,共读周立波著作;经常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普通话……长期浸泡在文学的海洋里,初中尚未毕业的他慢慢升级成文学播种者。

“开门闻着花香,关门闻着书香;前面是书香世界,后面是人间烟火。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我们不用出去找‘诗’,别人都到我们这里来找‘远方’。”卜雪斌心满意足地说。

如今,书屋已接待游客十余万人,其中不乏国外游客,卜雪斌还将《山乡巨变》推介给国外友人。谈及未来,卜雪斌计划一方面拓展书屋,添置红色文化、国学经典等书籍;另一方面,深挖周立波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向游客讲好清溪村的诗意故事。

资深厨师 带领一家三代家门口开店增收

“40后”邓伯乐及老伴在菜园里翻地、除草、播种;“70后”赵应飞夫妇在后厨烹饪土鸡、腊肉等农家菜;“90后”赵旖旎通过智能收银系统为客人服务……在清溪村,赵应飞一家三代在家里经营着一家饭店,为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本土美味。

赵应飞是清溪村的女婿,从事厨师行业近30年,早年在省道308旁租门面开饭店。清溪村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赵应飞瞄准村里文旅产业发展势头,2012年回村整改岳父家的老房子,在村里开了第一家饭店——“清溪缘”。

(赵应飞和他的家人 曾冠霖 摄 )

“房屋是自家的,蔬菜、土鸡、腊肉等也是自家的,甚至厨师、服务员、会计也是自家人,这种家庭式饭店的一大好处就是成本低,大头都自己赚了。”赵应飞笑着告诉记者。

眼见着“文学村庄”的旅游越来越热,村里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火了。早些年,清溪缘饭店一年的收入才五六万,如今已涨到20多万。清溪村春夏季旅游旺季,前来打卡作家书屋、观百亩荷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最忙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桌,我们得请十几个村民帮忙,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一天的营业额有七八千。”赵应飞说。

在赵应飞的带动下,如今,村里的饭店已发展到十七八家了。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增收,村民们都笑开了花:“我们这里环境好,又有文化底蕴,还能在家里开店赚钱,好多游客都羡慕哩。”

“90后”小伙 返乡创业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虽说是冬天,普山普岭,还是满眼的青翠。一连开一两个月的白洁的茶子花,好像点缀在青松翠竹间的闪烁的细瘦的残雪……”在周立波的作品中,清溪村的生态富美是一大亮点。

如今,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产业,保护一方生态,是清溪村村民信奉的理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0后”青年邓旭东返乡创业,致力于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邓旭东在接受采访 曾冠霖 摄 )

早年邓旭东在沿海地区做钟表生意,收入颇丰。2019年,他计划返乡创业。期间,他翻阅了周立波的十几部作品,短篇小说《禾场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村民们搬着小椅子到禾场上歇凉,聊着生产合作化后的收成,对未来充满向往。

于是,邓旭东将新改造的生态循环农场取名为“禾场上”。四年来,他边学习边摸索,投入近300万元,农场面积扩大到60多亩。

现如今,农场里饲养了大量的山鸡,粪便有效利用后可反哺蚯蚓、面包虫;蚯蚓、面包虫可以投喂给山鸡,各类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茶树生长,山茶树又能产出山茶果和山茶油……邓旭东利用这套生态循环理念,开发了特色研学线路,提高了农场收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提到生态环境保护,邓旭东有感而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淘金热以及凉席生产和生猪产业无序发展,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好在,‘山乡巨变第一村’的名片,开始让村民们有意识地保护青山绿水。”

眼前的清溪村,正值雨后,空气清新,村民们将房前屋后拾掇得干干净净。闲暇时候,他们在作家书屋翻阅文学著作,沾染一身“书香味”;或在桥墩下,欣赏独具文化气质的《山乡巨变》连环画;或前往周立波故居,感受人民作家的精神风范……这是多少外乡人向往的生活,也是当地村民过着的真切生活。

(视频拍摄/曾冠霖 部分素材由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提供)

(一审:田镇圆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