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中华寻“龙”记

2024-02-02 08:30:4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玉龙(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高2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陈容《墨龙图》轴 绢本设色(南宋),长205.3厘米,宽131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公元前475—前221年),长37.5厘米,宽28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玉龙 (新石器时代后期),长9.1厘米,宽5.1厘米。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周彦如 周俊杰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几千年来,它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传说中,都能见到龙的身影。龙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在龙的形象演变上留下了痕迹。龙年即将到来,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探寻龙的漫变。

巨龙,从何而来

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它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那么,龙从何而来?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进行阐述,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世界的一种虚拟生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诸多文献记载,远古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分布着以蛇、牛、马、鹿、熊、虎、鱼、鸟、鹰等不同动物图腾的部落群体。黄帝统一中原后,为了安抚归附归顺的部落,便将各个部落之间作为象征的不同的动物图腾进行融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图腾,即“龙”。龙图腾的形成,构建了各部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根据中国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原始的龙纹。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距今7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已出现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原始的龙纹。这一时期的龙纹,常以单一动物为原型。龙山文化时期,龙纹摆脱了仰韶文化时期单一动物形象的特征,以蛇与鳄为主体,吸收虎、鱼等动物的特征,成为汇集多种形象的趋同神格化形象。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的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珍品——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嚣鬓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1991年,从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也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龙,属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整器呈片状长方形,以透雕的镂孔表现出龙的基本特征。龙体成盘曲状。头顶及后部为高耸的角状装饰。小圆目,以孔代替。长领下钩,额部突出,角中间穿一孔,短尾,尾上侧穿两个小孔。头及背上有复杂而华丽的羽毛饰物,尾部亦有复杂的饰物。

这些龙的形象,并无定式,然而也为下一个阶段——华夏史上首个龙纹器物艺术成就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走向皇权的龙

时间来到商周时期,龙成为当时青铜器、玉器等礼器装饰的主要题材。龙以变化多端的形态游走在青铜器、玉器上,形象抽象、神秘而威严。商周青铜器上最流行的九种主体纹饰——兽面纹、夔龙纹、鸟纹、窃曲纹、波曲纹、垂鳞纹、重环纹、蟠螭纹、蟠虺纹,只有鸟纹与龙纹无关。大量龙纹出现在具有神圣意味的商周礼器之上,反映出龙在商周先民观念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和神圣性。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了商代晚期豕尊,豕尊身体的前后部分都装饰有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崩乐坏”。战国诸子用龙来比喻不世出的圣人。龙图形也不是天子专有,在很多诸侯大墓的陪葬品中多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造型充满动感,传递出那个急剧变化时代的审美特征。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中,一条龙昂首卷尾,弓着身子,形成龙舟的样子,浪漫生动。出土于长沙市黄泥坑统战指挥部二号墓的战国透雕龙纹青玉佩中,下部边沿为同身双首龙,弧形龙身遍饰谷纹,两端雕有龙首。龙身之上另雕琢两条夔龙,作回首顾盼状,显得尤为立体生动,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高超的玉雕工艺。

从封建邦国到统一帝国的过渡阶段,龙作为王家皇权的隐喻出现,但不是特别严格。秦汉时期,龙因为具有神圣、威武、神秘等特征而为皇权所利用,成为皇帝的象征,由此与皇帝渐渐关系密切起来。秦汉时期的龙,威武刚劲,粗犷奔放,形象已经比较完善,头、角、爪及尾均具备鲜明的特征,身躯由短而粗变为修长而柔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T形彩绘帛画中,便有贯穿天上—人间—地下的“双龙交璧”,两条龙一条为青色、一条为赤色,呈现出一种奋力向上的运动感。

精美与威严并存的龙形象

历经秦汉时期的艺术塑造与意义赋格,龙的形象已基本定型,后世多在此基础上作大同小异的调整。

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战争频发,龙纹数量相应减少,形态瘦弱,情状疲惫不堪。隋唐时期,龙逐渐恢复元气,身形魁伟健壮,威武轩昂,雍容华贵。唐代的龙纹形态和含义更加丰富,龙的形象在器物上极具动感,是大唐盛世的最好写照。唐龙纹中,龙虎和双倒龙的形象频繁出现。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赤金走龙,矫健四肢与S型躯体自然地衔接合一,充满力量感和流动感,足以让人窥见唐代工匠对于艺术美的追求。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画龙的高手,如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

到了宋代,此时龙纹已非常具体,政府颁布禁令,不许民众随便使用龙的图案,天子的龙是二角五爪,即长有两只角与五根爪的龙。宋元时期的龙纹,典雅而洒脱。唐代是龙画艺术独立的开端,宋朝就是龙画进入理论探讨的鼎盛时期。宋代龙画艺术异彩纷呈,出现了众多的龙画艺术家,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南宋水墨龙画艺术家陈容,代表作有《墨龙图》《九龙图》等。

元朝沿袭传统,将双角五爪龙纹纳入皇家专用范畴,民间可将三爪、四爪龙绘于器物之上。明清时期,龙纹的皇权属性不断强化,整体形象凶猛威严,有君临天下的气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能够欣赏到明代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上绘制的黄龙,上颚凸起,形同猪嘴,凸显强大的威慑力;也能够看到清代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上的精美龙纹,对比色彩使得纹饰颇具立体效果。

龙的形象演变彰显了不同时代的特质,无数承载着“龙”的文物,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谱系。走近文物中的龙,也是走进文物中那段迷人的历史。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