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潇湘画卷”增绿添彩——湖南财政持续推进美丽湖南建设

2024-01-22 08:23:5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张 笛

从高空俯瞰湖南,是什么模样?

央视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镜头里的湖南:四水奔流、洞庭舒展,河流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群,组成了流动的风景线;昔日矿山遍地砂石、寸草不生,如今绿意盈盈;岳阳“江豚湾”,水中“大熊猫”江豚结伴而行……

美丽湖南新画卷,“一笔一画”皆来之不易。

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模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遗症”。

近几年,湖南锚定天蓝、地绿、水净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促生态项目“落地开花”;切实发挥财政“指挥棒”作用,促绿色转型跑出“加速度”;持续提升财政资金效能,促人居环境提质升级,厚植高质量发展“绿”底色,为美丽湖南“潇湘画卷”增绿添彩。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山水工程支持生态修复治理

冬季的东洞庭湖,北半球数十万只候鸟如约而至,湖中洲滩鸟鸣喧闹。岸边,保护站工作人员巡逻的身影与迎风摇曳的芦苇,为候鸟们营造安心的“暖巢”。

不仅东洞庭,还有南洞庭、西洞庭,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大湖美景。整个湖区,“人、水、鱼、鸟”进入生命共同体的良性循环。

梅溪湖城市岛。 (资料图片)

“湖区生态的显著变化,山水工程功不可没。”省人大代表、汨罗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安华称,在省财政支持下,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冬季到洞庭来看鸟”成为旅游新名片。

自2018年以来,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十三五”“十四五”两轮山水工程(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1+N”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资金支持合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生态治理的“绿色样板”。

——多渠道筹资,确保工程实施“有底气”。

山水工程投资规模较大,两批工程累计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49.66亿元。面对疫情影响下基层财政压力增大的困难,省财政多渠道筹措资金。向上,争取到中央山水工程相关专项资金40亿元,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向下,科学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市县自主筹措配套资金77.2亿元。省级层面,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则,将分布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各行业部门的治理职责统一整合到山水工程中,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资金26.88亿元,彻底改变分散投入、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在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入5.58亿元。

东方白鹳与白琵鹭群。姚毅 摄

素有“洞庭之心”之称的大通湖,曾经深受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湖体水质变差。现在,当地农民推广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养起了螃蟹、小龙虾,有效吸收湖中的氮磷有机物,水质从劣V类转变为IV类。大通湖水清岸绿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家住大通湖区河坝镇的村民邵史浩,如今逢人就推介他养的“水黄金”。原来,他承包的30亩水塘改种水草后,一年亩均收益突破1万元,比以前养鱼的收入高出两倍还多。

——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做实监督监管是实现财政资金对山水工程“精准滴灌”的重要抓手,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执行护航”。

省财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山水工程项目管理、资金全过程监管等一系列制度,贯穿项目组织实施、落地推进、资金监管、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全生命周期”,并通过常态化调度和现场核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关键环节的管控与预警。其中,部署实施的“天—空—地—网”综合监测监管项目,已实现了全要素全天候动态感知、全链条全类型集成整合、全方位全领域智慧管理,一旦发现项目区域问题,便及时督促项目单位规范管理,真正做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山水工程卓见成效,西洞庭湖、大通湖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省财政还积极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文旅休闲+科普宣教”等多种修复模式,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发挥财政“指挥棒”作用——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近年来,省财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发挥财政“指挥棒”作用,让资金、政策“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双向发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跑出“财政加速度”。

——助力转型升级,筑牢绿色发展防线。

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是我国锰矿储藏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曾被称为“锰三角”,锰产业曾是这片区域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无序开采和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山体植被荒芜、地表石漠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针对生态破坏突出问题,湖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坚决不要“毁绿的GDP”。

省财政牵头制定方案,支持推进矿业企业关闭退出。2023年,统筹安排4.36亿元,全力推进花垣“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全县20座历史锰渣库除了保留3座以外,其余17座已经全部完成闭库治理。昔日灰暗的矿区,重现碧水蓝天。花垣县在已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空地上,种植蚕桑 8000余亩,矿区崛起替代产业。

冷水江市锡矿山满目绿意。(资料图片)

与花垣县相似,“百年锑都”冷水江的龙头企业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通过创新和整治提高,形成集采选、冶炼、科研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获得财政资金奖补。

与此同时,省财政还出台《支持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链强链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政策力度大、产业发展好、税收增长快的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县予以奖励。

——加大政策引导,树起绿色“风向标”。

省财政出台《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五项政策措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此举力度之大,从一组数据中可窥一二:2023年,省财政安排2.54亿元,用于兑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安排1亿元,支持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完善补偿机制,不让保护生态者“吃亏”。

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纵向补偿制度,加大生态安全重点地区保护力度;健全横向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利益共享。

2023年1月,在全国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会上,湘、鄂两省成功签订长江干流(鄂湘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省人民政府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补偿资金,完善补偿核算方法,为全国流域补偿机制建设创造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事实上,2018年以来,我省已先后与重庆市、江西省签订了酉水、渌水两轮流域横向补偿协议,省内14个市州、95个县市区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推动了全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居全国前列,酉水、渌水流域水质均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提升财政资金效能——

黑臭水体治理增强百姓幸福感

改善人居环境,污水治理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黑臭水体的逐渐消除,扮靓了城市“面子”后更要做实乡村“里子”。

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成功入围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200余条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治理范围。试点总投资10.5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亿元,省级奖补1亿元,市县及社会投入4.55亿元。

黑臭水体症结复杂、治理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湖南迎难而上,构建了“省统筹、市为主、县落实”的三级管理模式。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组建工作专班,出台了《湖南省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管理规程》等文件,强化项目推进、资源保障、资金监管等全过程管理,形成推进治理的强大合力。

强化规划方案引领。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做到方案融合、工程互补、成效叠加。例如,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周边优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统筹重大工程实施。正在实施的《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作为重点治理任务,预计工程总投入达上百亿元,将有力推动相关治理工作。

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汉寿针对总磷超标,重点盯住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8个领域进行专项整治,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为突破口,采取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工程。

岳阳市王家河治理后,变成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景观河。(资料图片)

“水清了,河面干净了,再没有臭味了。”汉寿县金琮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

从长远来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护。为保水体“长制久清”,省财政厅与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强调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实施常态化黑臭水体监测。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等技术,对项目区域开展常态化监测,防止水体返黑返臭。建立效果监测评价机制,对于发现问题的项目,及时调整资金支出方向。

——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我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项目推进、自筹资金到位情况,纳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范围。

——激发村民保护环境的意愿。积极组织村、街道、社区黑臭水体治理环保知识讲座,推动村民自发参与到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保持中。

一条条臭水沟、黑水塘变成了生态渠、小公园,稳稳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昔日“臭水沟”变身“绿腰带”,成为幸福长沙城市新地标。 (资料图片)

家住临澧县四新岗镇双桥村的居民刘德元,自发当起了巡护员。

他介绍,堰塘建成了小公园,周边十几户村民自发成立巡护小组,365天风雨无阻,每天都有人在堰塘周边巡护。

青山常在,绿意更浓。

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坐拥“一湖四水”。建设美丽湖南,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湘人民的不懈追求。

湖南财政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发挥职能作用,续写美丽湖南财政新篇章。

(一审:罗江龙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