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通讯员 彭展 何洁
在市场竞争加剧和“双碳”目标要求下,石化产业“减油增化”趋势加快,正从传统的原油加工向精细化、高端化新材料方向发展。如何调整结构、完成产业升级,是摆在我省石化产业面前的必答题。
1月15日,记者跟随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集群荣誉专家容三友,来到我省石化产业链主企业——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石化”),与企业探讨行业发展的机遇和路径。
项目“搬家”,搬出新路子
调研第一站,容三友直奔湖南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这是助力湖南打造现代石化万亿产业的重要项目。”路途中,容三友对记者说。
从高处俯瞰项目,银塔林立,管廊交错。煤气化、己内酰胺、聚酰胺等58套工程装置通过无数根管道互相打通,串联一体,组成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基地。
“新项目用原来2/3的土地,1/2的排放,实现了产能倍增,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的产能提升至60万吨,预计拉动下游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部副经理李先华介绍。各装置生产的产品既可单独销售,也可作为中间材料继续供下游生产,不仅有效降低各装置分散造成的能耗和成本,还能将各种原辅料价值“吃干榨净”。
原有装置旧址位于岳阳城市人口密集区,距离长江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2020年,我省打响破解“化工围城”“化工围江”攻坚战。次年6月,项目搬迁全面开工建设,整体搬迁至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2023年12月15日实现全线贯通、正式投产。搬迁后,项目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减少50%,外排废水总量减少70%。
物理距离做“加法”,落后产能做“减法”,一加一减之间,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变革。
项目现场展现的各类新工艺让容三友尤为惊喜。比如浆态床蒽醌法制双氧水工艺,比传统固定床工艺效率提高50%,生产成本降低20%,安全性大幅上升,对行业具有显著示范效应。
李先华带来好消息,工信部计划在5年内将该工艺推广至全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与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石化强省相比,湖南现代石化产业规模不大,向材料端链条延伸还不够。以己内酰胺为例,经加工可制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目前,我省石化产业对己内酰胺的利用还处于粗加工阶段,未能将其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制品。
能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我们将投资1.4亿元建设研发中心,助力产业延链补链。”李先华手指向聚合装置旁的一块空地说,研究中心将致力研发各类功能性新材料,进一步提高产业高端化水平。
湖南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妙云表示,湖南石化将坚持“特色、绿色、出色”三大发展定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建好技术优势项目,打造世界领先绿色石化新材料创新基地和高端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勇闯“无人区”,争做细分领域全球第一
新能源产业风头正劲,传统炼油行业式微,“减油增化”是大势所趋。“减油”,即控制汽柴油产量;“增化”,即提高特色化工产品供应,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是传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如何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带着疑问,记者和容三友来到湖南石化橡胶部。
去年1月,橡胶部顺利产出铁系枝化丁戊橡胶,这是该产品首次在国内实现工业化试生产。这也意味着,湖南石化弹性体产品向高端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一个好轮胎,防湿滑性能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用于胎面的防滑材料——溶聚丁苯橡胶严重依赖进口,几乎被国外垄断。
“我们生产的新型合成橡胶,能完全替代进口,且抗湿滑能力更好,滚动阻力更低。”橡胶部技术带头人梁红文介绍,在100公里/小时的车速下,采用该公司产品生产的轮胎,其刹车距离相较于传统轮胎缩短10%至20%,安全性极大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6.5升以下,低于使用传统轮胎车辆油耗水平。
“这项技术攻关不易。”容三友向记者解释,耐磨性、抗湿滑能力、滚动阻力被称为轮胎行业的“魔鬼三角”,这三个性能通常不能同时得到显著提升,一项性能的增强往往意味着另一项性能的减弱。因而目前市面上的轮胎很难同时兼具安全、低能耗、耐磨的特征。
技术攻关从2015年启动,7年时间,梁红文和团队从实验室一路做到工业化生产。“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以前是我们拿着项目找资金,现在是资金找项目,经费很充足。”回忆技术攻关之初,他十分感慨:当时产品的研发风险、应用前景、经济价值尚不明朗,国家和省里的政策让团队有底气勇闯“无人区”。
据了解,应用公司高性能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制造的7万余条高性能轮胎,目前全部通过品控测试。梁红文表示,该技术解决了轮胎用高性能溶聚丁苯橡胶“卡脖子”难题,有望引领橡胶新材料发展方向。
做大做强现代石化产业,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隆冬时节,在湖南石化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近600辆挖掘机、工程车来回穿梭,正在进行场地平整施工。
该项目总投资357亿元,刷新了湖南单体项目投资的最高纪录,预计将于2027年投产。
“这一项目,将为湖南现代石化产业乃至湖南制造业带来什么惊喜?”容三友提问。
“一个超级项目,带来一片‘产业森林’。”湖南石化副总工程师袁红星表示,项目投产后将提高原材料本地供应能力,促进石化产业和其他优势产业耦合发展,形成“洁净油品+现代化工+新材料”的产业格局。
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下游产品遍布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我省合成橡胶、己内酰胺、环氧树脂、环氧丙烷四大特色化工产业的重要生产原材料,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优势产业需要的化工新材料。
“目前我省约80%化工原材料依赖外省供给,物流成本高企。乙烯项目投产后,本地原材料供应能力将大幅提升。”袁红星说。
不仅如此,华中地区缺乏大型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湖南周边地区化工产品需求旺盛。该项目可以解决区域内市场缺口,稳定中部和西南地区石化原材料市场供应,降低总体物流成本。
据了解,该项目将带动湖南石化成品油收率从70%降至51%,产品附加值提高25%,能耗降低约15%。
纵观国内,经济强省大多石化、化工产业发达。在容三友看来,石化产业不仅是原材料供应者,而且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己内酰胺项目搬迁升级、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将吸引更多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湖南。
他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在石化产业优势地区培育下游产业,主动创造市场。以基础石化产业为牵引,带动周边产业做大做强。
【调研手记】
奔向蓝海
谢卓芳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的不断创新是制造业不断走向高级化、高质量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大国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必争之地。
然而,化工新材料却是我国化学工业最大的短板。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橡胶等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28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或达6100亿美元,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市场是培育技术最好的温床,是牵引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中国经济快速升级发展,为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
石化产业是典型的复杂流程工业。从传统石化到现代石化转型升级,尤其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如何汇聚各方优势资源下沉到车间、实验室,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探索更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未来还需进一步发力。
此外,技术突破不能靠一个学科单打独斗。建立综合研发平台,有利于促进化学、化工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