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前行——湖南经济观察与展望】湖南科创高地建设聚平台、促融合、强人才 快马加鞭 “新兴”向荣

2023-12-27 06:53: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铭俊] [编辑:刘茜]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12月22日,湘江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开工,7大项目同时奏响奋进曲。

这一天恰好冬至,浓浓寒意挡不住湖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铿锵脚步。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加速发力“科技创新”这一筑底盘、管长远的赛道,湖南滚动实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等五大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

从年头到年尾,快马加鞭,三湘大地朝着创新平台集聚地、成果转化承接地、高端人才汇集地的目标迈进。

聚能,集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重要赛道。

大势和时间,都不等人。湖南在湘江西岸再造一座“城”。

10月13日,由6组国内外顶尖设计单位和多位建筑领域院士、专家操刀的湘江科学城核心展示区标志性建筑六大设计方案公布,湖南要为研发人员打造一个优美的适合科创之地。

时隔两月,紧锣密鼓推进的湘江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科创港、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长沙市一中新校区等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227.9亿元,预计2026年基本完成建设。

同为我省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湘江科学城也是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战略要地,承载着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愿景。

从提出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仅用74天,40个重大项目便在首开式上集中揭牌、签约或开工。

非一般的速度,彰显湖南补足科创平台能级不高这一短板的决心。湖南要整合全国资源,在更广范围、为更多用户提供科学服务,争取有更多平台纳入国家布局。

聚焦最有着力点、最有爆发力、最可能有突破性的领域,选取“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打头阵,“4+4科创工程”也早早立下“军令状”,提交“任务书”。

“军令如山,使命必达”。2023年,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相继成立第一届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实现实体化运行;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对外服务的计算资源使用率超过70%,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成功开试,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力能实验装置稳步推进建设和科研。

到目前,“4+4科创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取得4个国内首款育种芯片、5项国际领先临床技术、自主可控工业操作系统等国内国际领先重大科研成果58项。

在标志性工程的引领下,今年,我省重组获批4家、新建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我省牵头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1家,实现“总数”和“全国占比”双提升;新增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也分别达到53个、373家,扩充了后备力量。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湖南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支撑和发展动能。

转化,推进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

湖南不遗余力建设“高端尖端前端”创新平台,谋划的是打造重大成果孵化器和新兴产业新引擎,把科技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9月21日,随着试验负责人一声令下,位于长沙城北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开始试验,目的是在真实滑行道面和指定速度工况下,获取飞机地面载荷和相关动态特性的基础数据。

该平台不仅是飞机地面操纵特性研究测试平台,也与大飞机的机轮、起落架、刹车系统产业紧密相连。全面建成后,将提升大飞机起降系统基础研究水平,也将带来一个世界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选择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前身是原衡阳电缆厂,始建于1952年,我省第一根塑料电线就诞生于此。如今的公司,智能电线车间、技术楼实验室异常忙碌。12月15日,公司年度新产品项目省级验收会上,又展现4款新产品,其中3个被认定为国内领先,1个产品因低碳环保可回收特性、产品制造方法先进等优势,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多的新企业,在创办伊始就选择拥抱科技创新。

“今年我们公司产值预计将达到1亿元。”奥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江介绍,公司建成投产不到3年,高性能金属球形粉末的全产业链已逐步形成。高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公司与中南大学联合组建的“增材制造高性能粉体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已具备相关领域完整的研发、生产、检测、分析及验证等能力。

奥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放眼全省,新培养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787家。此外,我省今年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家,同比增长超70%,居全国第六。

湖南是科教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让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对于我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至关重要。

手握国之重器“海牛Ⅱ号”海底钻机,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产业化机会。今年4月,湖南科技大学、湘潭高新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海牛”团队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目光瞄向海底勘探成套装备产品和技术。

既向上攀登科技高峰,又向下延伸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湖南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

10月,超200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后补助。

12月底,我省拟认定功率半导体与显示技术等1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搭建“从研到产的中间站”和紧密连接创新链上下游的重要桥梁。

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全省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500亿元,同比增长超80%,在湘高校、科研院所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超50%,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育才,加快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

20年前,蓝思科技首次将精密玻璃运用到手机防护屏上,为手机外观开创了一个时代。如今,公司宏大的商业版图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公司现有研发及技术人员超万人,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室,上市以来研发投入超120亿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源头活水”,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今年,144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同比增长33%;8人入选国家杰青,创历年新高。

今天的湖南,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

年初,聚焦精准医学的芙蓉实验室发出邀请函,在3年内招聘100位研究项目负责人。年末,岳麓山实验室在即将全面建成运行之时,面向全国公开遴选品种创制中心、功能研究部核心团队。目前,我省“4+4科创工程”已集聚高层次人才1600 余人。

不断开创“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局面,关键在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今年,我省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实施芙蓉人才、院士后备人才培养、“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遴选支持各类人才1118名、团队90个。

我省出台“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的实施办法、培育青年人才等政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随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奋力打造青年科技湘军的若干措施》出炉,18条举措分别就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激励与使用,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进行了安排。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突破力度,确保可操作性。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留湘超过20万人;截至11月10日,全省新进站博士后近700名。

为吸引更多的人才,我省还广发“英雄帖”,将“感情牌、事业牌、待遇牌”打上新高度。年末,一场意在深远的“校友回湘”工作推进会举行。大力促进“校友+科技”兴湘,聚焦做强创新链,努力吸引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来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正努力汇聚成一股股暖流。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逐光前行——湖南经济观察与展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