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中华秋沙鸭有着严重“洁癖”,对生存环境尤其是水质极为挑剔,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在哪里安家。12月16日,郴州桂阳县舂陵江,中华秋沙鸭在水中游弋、嬉戏。“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宝,这可真是件稀罕事儿。”附近居民兴奋地议论着新来的“邻居”。
5年前,中华秋沙鸭在湖南的越冬地仅分布石门县壶瓶山、双牌县日月湖等地,如今其身影已出现在全省11个市州,涵盖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以及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南山国家公园等全省70多个不同区域,成为我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证明。
会上树的鸭
连续11年打卡双牌日月湖
寒风凌冽,日月湖清澈的水面上,激起一阵阵波浪。18只远道而来的中华秋沙鸭汇集在一起,扑打水面、追逐嬉戏,似在相互问候。它们已连续11年到此打卡。波澜的水面、河中的岩石、树木的倒影和优雅的中华秋沙鸭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监测保护站里,工作人员正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这群小可爱的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我们监测发现,它们有晒太阳的习惯。每天太阳出来时,会陆陆续续从周边浅滩向大坝下游的一处中央岛礁游去,早上基本都在这里玩耍,到晚上才会去对面的树丛里休息。”
经过长期观察,科研人员发现,中华秋沙鸭不会筑巢,只能选择天然树洞做巢穴。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会上树的鸭子,尽管它们的飞行能力强过大部分同类,但仍喜欢将巢穴安在靠近河湖的树上,以便发生危险能迅速躲进水中。
鸭类在自然界中天敌太多,刚出生的中华秋沙鸭宝宝也会不时面临危险。一般它们出生24小时左右,就要从高高的树上跳下,跟随着鸭妈妈到水中学习觅食技巧。鸭宝宝体重较轻,它们张开的翅膀就像小小降落伞,基本能保证安全着陆。
为了加强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双牌县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鸟类保护志愿者除了加强日常巡护外,还通过固定监控和联网手机、天眼天网进行实时监控。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还计划明年在中华秋沙鸭活动水域人工建造一些小岛屿,为它们嬉戏、捕食提供停留地。
鸭中“杀马特”
首次现身龙山印家界
12月1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印家界自然保护区,刘善文在汝池河流域进行越冬水鸟监测时,发现8只在河中觅食的野鸭。经专家鉴定,确定为中华秋沙鸭,4雄4雌,这也是首次在龙山县监测到中华秋沙鸭。
14日,刘善文再次到该区域监测,在上游发现4只、下游发现6只,两个监测点相距1千米左右。通过两次监测,共发现10只中华秋沙鸭。让刘善文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华秋沙鸭的“发型”,“瞧着像个杀马特啊!”
属于中型水禽的中华秋沙鸭,体长通常只有50厘米左右,头顶长了两个羽冠,乍看上去,就像喷了几斤啫喱水,确实有几分“杀马特”风范。
专家普遍认为,中华秋沙鸭的“发型”和外形是它们有别于其他秋沙鸭的重要特征。
除了头顶“大背头”,它两胁羽毛上还有祥云一般的鱼鳞斑纹,也称作鳞胁秋沙鸭。由于其模式标本采集于我国,又被冠以“中华”二字。
中华秋沙鸭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们很善于游泳和潜水,不仅飞行能力强大,在水中的速度也非常快,捕鱼更是一把好手。只要有水的地方,它们就不会缺鱼,天生的捕鱼达“鸭”。
鸟中大熊猫
湖南已记录到400多只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于鸟纲,雁形目,鸭科,又称鳞胁秋沙鸭,是第三季冰川期的孑遗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1864年因在中国首先被发现而得名。因起源古老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活化石”。
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濒危物种,与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齐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 中华秋沙鸭的全球种群数量为2400只到4500只,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为3083只到4039只。
湖南,一直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地,越冬中华秋沙鸭在中国南方省份的最早记录为19世纪末Ogilvie-Grant在湖南西北部沅江(黔阳)的记述。据悉,2014年至2018年,中华秋沙鸭在湖南的越冬地仅分布石门县壶瓶山、沅陵县凤滩电站、桃源县凌津滩水电站和永州市的双牌县日月湖等地,数量为100只到150只。
至2023年初,其越冬分布范围扩大到全省11个市州30个县市区,涵盖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以及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南山国家公园等全省70多个不同区域,“目前,我省记录到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为400余只,约占全球数量的10%,湖南成为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省林业局相关业务人员表示。
责编:张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