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㊱丨“湘”里伢子魏源,用一本书圆了少时梦想

2023-12-02 10:36:1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一个地处湘中腹地的普普通通小山村,这里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是江南寻常风景。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历史人物中,一个人的名声鹊起让这个小村落不再寂寂无名,他就是魏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这里出生。现在,魏源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无数人前来探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共同追求的完美人生境界。21岁时的魏源也是这样,他在家里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读古人书,求修身道;

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两百余年光阴荏苒,这副对联仍挂在堂弯村魏源故居的一楼正堂门口。只是当年的他找到了“救时方”吗?11月上旬,记者特邀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仰湘教授一同回望历史,品读楹联。

读书修身 走出家乡

从长沙乘车到魏源故居近300公里,道路宽阔平坦,4个小时就到了。而当年的魏源,从湘中小乡村走出来,想实现抱负,让自己的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却远不是这么顺利,充满了坎坷。

魏源出生在1794年春,普通人在那时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读书考取功名。“基于这个成长背景,上联写的是魏源少年时代的生活,也是古代士子共同的人生写照。”吴仰湘介绍。

“也是基于这种志向抱负,‘古人书’不是泛指各种古籍,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中心。例如《大学》,对古代读书人有一个非常简要的描述,就是从格物致知、诚心正意,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古代读书人普遍具有这种远大志向,这跟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分不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吴仰湘分析,从时间线上看,上联重点在写魏源青少年期发奋读书,神交圣贤,修饬自身,然后走出家乡,最终为国家做贡献。“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就是魏源走出故乡山村走向世界的起点。

(魏源故居正门。)

现实也是这样,1810年嘉庆十五年,魏源16岁,考中秀才。19岁时,他已成为拔贡生,在岳麓书院领取食饩(奖学金),走出家乡来到了省会。走出的脚步不会停顿,1820年,魏源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1822年,28岁的魏源应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二名。但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在科举功名上的脚步暂停了,一直到50岁才考取进士,人生已是日落西山,大清朝也日落西山。

走出封闭 解放思想

尽管科举屡屡受挫,但他找到了人生科考之外的重心:如何富国强民。虽没有考中进士,做不成官,但他一直在陶澍、贺长龄等湘籍高官幕府中做幕僚,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坚持为国为民出力,而且他还以著书的形式思考着这些问题。

“如果从空间上解读,上联是在家乡的小范围内,物理空间较为封闭;下联明显就是想要走向广阔的新天地,使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演更精彩的人生。”吴仰湘认为。

(魏源故居全景。)

魏源虽是一个传统读书人,但作为高官幕僚,无疑接触到了很多新事物,一步一步地解放自我思想,走向人生路的新高度。

“‘友天下’这个天下已经不是传统的那个天下,因为在中国传统思维里面,天下是以华夏民族为中心,周边那些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外邦等,都被看作是‘夷’。而魏源所走向的‘天下’,已经超出传统意义,走向一个中外并存的新文明世界。他还认可外国在某些方面文明发展已超过中国,看到了中国的危机,想要挽救,想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寻找解救现实的各种对策。”吴仰湘说。

功名惨淡 救时有果

晚清湖南学者皮锡瑞曾把当时的读书人分成四类,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四个阶段:第一是山林之士,耳无所闻,目无所见,没有什么信息来源,不知道身外的世界;第二是都邑之士,生活在城市,见识多一点,对外界略有所知;第三是游历之士,读了万卷书,还行了万里路,见过很多新鲜事物,看到了世界的变化,但不知其所以然;第四是读书明理之士,不光读了古人书,还读了天下新书,知道世界变化的所以然。

魏源显然到达了第四阶段。他生活在清代中晚期,社会正发生巨变,内忧外患同时涌现。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他目睹了白莲教起义、江华瑶民起义,以及官员腐败……看到了国家的内忧。

1825年,32岁的魏源就选编了《皇朝经世文编》。这套120卷的皇皇巨著,无不切中时弊,充满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充分体现了魏源的“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晚清政界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政界从中吸取了思想养分,学界则开始扫除空疏的学风。

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看到了国家的外患,不仅激发了爱国热情,更进一步打开了他的思想。

1844年,50岁的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代以来的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

(记者采访吴仰湘,了解楹联背后的故事。)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在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是最早期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青史留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论,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高度,对当时社会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推动固步自封的清政府进行改革,却给旧制度下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以算是他谋到的‘救时方’。”吴仰湘说,在魏源的影响下,曾国藩、张之洞等高官开始造船、造炮,学习西方科技,正式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直到今天依然有进步意义,就是要坚持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在魏源的时代是‘睁眼看世界’,在今天是‘正眼看世界’,全面、恰当地看待外部世界。”

记者手记丨青史留言 虽久不废

胡泽汇

回望历史,功名与留名似乎并无直接关系。魏源的科举功名路坎坷、惨淡,16岁中秀才,50岁中进士,任七品知县;57岁任知州,但后来被朝廷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等罪名革职。虽然很快复职,但他已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官。晚年潜心学佛。

科举制度从确立到废除,取得大小功名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但能青史留名的却少之又少。魏源却是在中学历史书上拥有专门章节的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魏源留下的是“言”,是几百万字的著述。虽然没有立德立功,但他的文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改革思想主张都是从他倡导的“睁眼看世界”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眼界,主动地投入到这个新世界,建设国家,振兴中华。

魏源最后的功名是在高邮任知州。高邮文游台一楼庭柱上依然悬挂着他撰写的楹联:“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居江湖而怀堂庙;与古人稽,与今人居,若丘垤以仰泰山。”

无疑,他践行了。

点评嘉宾:

吴仰湘,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想史、湖湘文化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献》《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合著3部、译著1部,出版古籍整理著作10多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入选“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并多次赴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胡泽汇

摄影/田超

剪辑/戴钺

设计/袁向群

(一审:谢振华 二审:刘乐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