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之旅

2023-12-01 09:44: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向志柱] [编辑:刘畅畅]
字体:【

天心阁南门景观。李健 摄

文|向志柱

“天高地迥 心旷神怡”是长沙天心阁的山门联。今年11月,我应邀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解读这副对联,报道在客户端发布后,点击阅读量很高,受到读者好评。

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接受解联的邀请。一是,当时正忙于社科基金结题,确实无暇他顾;二是我去过天心阁,对该联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寥寥“八字对联”,怎么看都是两个成语的组合。觉得此联难以解读,因此一度拒绝。

后来接受邀约,亦一度感觉无从措手。最先想到的从嵌名联角度说一下。联首嵌入“天心”二字,属于嵌名联中的藏头联。嵌名联需要化入无痕,妙合无垠。岳麓书院的“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就属于藏尾联,明显有典故,自然有话说。但天心阁嵌名联似典非典,还是有点勉强。

如果说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千古名文的存在,使“楼以文存”成为一种美谈,那么,“天高地迥 心旷神怡”这副对联就属于“联以阁名”的经典范式,需要联与阁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因为“天高地迥 心旷神怡”不与天心阁关联,就非常普通;天心阁有了这个嵌名联,也就有了一张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我由此提高了对嵌名联的认识,后来记者将此含义写入报道标题《天心阁:此联非我莫属》,是很有见地的。

在准确挖掘出联语的逻辑关联方面,也是颇费周章,但与报道组年轻记者们的商讨给我不少启发。如果把对联简单视作两个成语,就失去了对联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联,也就失去了对联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失去了对联后面的文化阐释空间。

相关资料虽已指出,上联语出王勃的《滕王阁序》,下联语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联把古阁形胜与游人心境描绘得恰到好处,但没有作出进一步阐释和解读。大致说来,上联“天高地迥”写景,下联“心旷神怡”写情;“天高地迥”属于客观存在,“心旷神怡”属于主观意识。但是,“天高地迥”已包含主体精神的投射,“心旷神怡”亦与精神主体的真切感受相关。对联由自然景观而人文精神,由外在而内蕴,这是肯定的。但是,难以找到上下联之间的逻辑关联,就难以发掘出对联背后的文化底蕴。

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出典方面延展。

上联语出王勃《滕王阁序》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接语是“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面对宇宙茫茫和人生一瞬,洞悉“盈虚有数”之后,王勃并没有陷入命运虚无之中,而是不舍进取之志。王勃慨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更多的是倾吐“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下联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句,不能漠视“宠辱偕忘”四字。范仲淹透露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每个登临者看到的都是“天高地迥”,感受到的都是“心旷神怡”。如何才能做到眼睛看到的是“天高地迥”,心中感受到的是“心旷神怡”,其关联点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心境,需要此时此地此人的和谐统一,遵循天道,敬畏自然,内心安顿,把“天高地迥”作为视野和格局,把“心旷神怡”作为过程和归宿。由此,嵌名联的逻辑关联得以敞亮。所以,对联巧妙选取四字,具有简约深宏的意味,看似平常却奇绝!“八字短联参透人生”,编辑又将此意入题,也是很有眼光的。

报道成稿后编辑请我一看文本,作为曾经的编辑,我一改苛刻风格,微信回复:“几位辛苦了!妙笔生花,妙合无垠。我们双向奔赴,共同成就!可以一字不易。”11月4日,《楹联里的湖南丨天高地迥,心旷神怡——天心阁:此联非我莫属》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一时成为热文。

由于篇幅等原因,我还准备了一些内容,没被收录。现在悬挂在天心阁山门上的这副楹联,下联落款是“叶圣陶题”。不少对联类著作和文章引用和介绍,普遍认为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所书。但经过多方(包含天心阁管理方)确证,该对联作者为我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邵阳洞口人曾光炎先生。

曾光炎(1913-1984),只读过小学,算得上自学成才的典范。先后在高中、大学任教,经史子集,多有涉猎;诗文联字,广获好评。一生嗜书如命,著有《拙叟三草》(诗草、文草、联草)等。撰有邵阳双清公园双济亭联:“双塔六亭宽眼界 济人利物慰心期。”联首嵌入“双”“济”二字,亦属于嵌名联、藏头联。亦为岳阳楼题过联:“忧乐关心,喜今日湖山有主;俯仰在目,登此楼风月无边。”可见天心阁的嵌名联,不是曾光炎先生的一时心血来潮。我查阅了《叶圣陶年谱》,没有发现与天心阁对联的相关情况。该联落款用“撰”,一般指内容创作者;用“题”,可以是创作者,亦可以是书法写作者,包括内容创作和题写。撰写和书写出自一人之手,可用“题”,或作“撰并书”。现在天心阁山门所刻,落款作“叶圣陶题”,有点模棱两可,但也不至大错。若有机会补入集联者曾光炎,更为妥当。

如果说嵌名联与天心阁的关系,属于“双向奔赴、共同成就”的关系,报道团队与解读专家的关系、《楹联里的湖南》活动与湖湘传统文化以及湖南形象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意在“品楹联小美文章,知湖湘大美天地”,从选题策划到方案落地,再到新湖南客户端图文并茂的推送,采编团队非常敬业和专业,报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于解联专家既是参与和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智慧投入的过程。采编团队与解读学者的关系,就是共同创作、共同磨砺的关系,我与新湖南采编团队共同完成了这次“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智慧投入与分享。

在楹联解读过程中,编辑团队也总是着力于引导挖掘对联背后湖湘文化的含义,湖湘文化及其体现的湖南形象也因为报道再次得到重视或唤醒。《楹联里的湖南》今年推出40副湖南名联相关报道,据说2024年还要继续推进报道,做大传播品牌,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湖湘文化的传播行为,也是弘扬湖湘文化精神的体现。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