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上的东方美学

2023-11-17 09:58: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学正] [编辑:刘茜]
字体:【

明 沈周《江亭避暑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刘学正

历代文人多有题字留墨的雅好,且不说唐宋时期蔚为大观的题壁诗词,即便是一把扇子,经由他们的丹青妙笔,亦增色颇多,身价百倍。扇面书画,咫尺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符号。不久前闭幕的杭州亚运会,其会徽就形似古典扇面。

在明代之前,折扇已经引入中国数百年,但囿于其“舶来品”的身份,并不为士大夫所欣赏,常用的还是晋唐以来流行的团扇。后因明成祖喜欢折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人使用折扇才成为主流。比如明朝沈周的《江亭避暑图扇页》,赵之壁的《烟寺晚钟》,王谷祥的《行书自书诗》;清朝张崟的《焦山图》,俞樾的《草书临东坡贴》;近代程璋的《秋枝双禽》,梁启超的《临张迁碑》等都是折扇扇面书画作品。

不同于“怀袖雅物”的折扇,团扇因其“圆形有柄”,而被寄情于物的中国古人赋予了团圆和合的寓意,西汉才女班婕妤就曾写道:“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谢兰生的《临董其昌小景》,“江边树林一角,隐现红叶点点,一高士正乘小舟,欣赏两岸景色,全图景象闲适”;居廉的《梅花》,“以淡墨画梅花枝条,勾勒迅速而准确,只有苔点为浓墨,显示其对于文人笔墨的纯熟掌握”;陈伯陶的《为季尖作山水》,“在咫尺空间中,远山河流,近景林木,森秀幽远,用墨干净”。此外,瑾妃赐给宣统帝师梁鼎芬的一幅兰花图,设色清雅,具有闺秀画的特征,题文:“瘦影倚春风,斜披三两丛。月明空谷静,香在有无中。”

作为中国传统造物,无论折扇,还是团扇,都在不断地变化与融合中,丰富文化内涵,绽放艺术魅力。扇起扇落,扇底多风流,扇内有乾坤。轻摇一把中国扇子,含蓄典雅的东方美学便随风而生,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在扇面上灵动起来,唤醒观览书画者的古典文化记忆。

(一审:蒋俊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