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支书”看三湘巨变——写在《老支书眼里的新变化》全媒体报道之后

2023-11-15 06:20: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曼斯] [编辑:伍镆]
字体:【

全媒体记者 李曼斯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

十年间,苗寨起春风,山河披锦绣。

回望来路,何其艰辛,何其壮阔。从10月24日开始,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老支书眼里的新变化”栏目,以15个脱贫村老支书的视角,讲述三湘大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展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山路成坦途,山窝变“金窝”

——道路四通八达,自来水、放心电、宽带进村入户

大山巍巍,沟壑纵横,曾经将贫困与繁华隔绝开来。

“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十八洞村,隐藏在武陵山脉腹地,平均海拔700米。山高沟深路难行,曾是村民最大的苦恼。在十八洞村党支部原书记石顺莲的记忆里,以前村里只有一条3.5米宽的泥巴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村民修补房子,沙石材料都靠驴驮运。

如今,大路修通,十八洞村打开了山门。全村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干净整洁的厕所。无线网络覆盖全村,电商服务站方便商品和农产品流通,村小学建成现代化网络联校教室……

“10年前,南岳坪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早些年,乡亲们出村需乘船横跨水库。取消轮渡后,要步行5公里才能出村。”在湘乡市南岳坪村党总支原书记李清奇看来,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曾是几辈人梦寐以求的事。如今,梦想实现了,村里新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改水、改电、宽带入户全面铺开,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陶源村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镇西部,自宋代开始家家户户制作陶器。由于当地交通闭塞、运输不便,这一传统手艺渐渐没落。

2017年,村干部向上要资金、找帮助,修通了前往镇上的主干道,还让每个组通上了水泥路。宏飞陶瓷厂老板李飞说,路修通了,村民的生活方便了,制陶厂运损也降到2%以内。随着全村制陶产业逐步发展,2022年人均年收入增至2万元以上。

腰包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党支部原书记许又石告诉记者,前些年,曲塘人靠种植“雪峰蜜橘”赚了钱,如今开始思考如何让生活环境变得更美。2022年,村民筹资筹料,共筹得150余万元,着手打造美丽家园。原来的臭水塘、垃圾堆、牛棚、鸡舍被清理拆除,房前屋后,花木掩映,深挖历史、乡风、民俗等文化底蕴,打造有特色、有韵味、有品质、有文化的农家庭院,为曲塘村增“值”添“颜”。

青山成“银山”,穷乡变福地

——乡村发展,产业为先,变“输血”为“造血”

一条条道路相继完工、一个个“堵点”先后打通,为贫困地区打开了致富大门。

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荷花虾”变身口味虾、蒜蓉虾、油爆虾,受到食客追捧。整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因地制宜发展“湘莲”立体规模化套养,盘龙岭“荷花虾”声名远播。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

会同县高椅乡雪峰村拥有数万亩竹林,早些年村里交通不便,南竹难以大规模外销。守着“绿色银行”的村民,年复一年过着清贫日子,这也成了村党支部原书记伍永发多年的心结。

路一通,变化随之而来。雪峰村引进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南竹资源,生产干簧片、竹丝、竹地板等竹制品。如今,每天约30吨南竹制品从这里发出,销往沿海地区。

安化县渠江镇桃坪村党支部原书记胡家庭告诉记者,渠江镇是安化黑茶渠江薄片的发源地,渠江薄片曾是村里最具特色的产业。近几年,桃坪村梳理渠江薄片的制作工艺脉络,研发新品种,让这一历史名茶“重现江湖”。村里还成立“茶叶合作银行”,村集体占股70%、社员占股30%。村民以户为单位,每户只入一股,每股2000元,以此激活农村闲置资金,撬动产业发展。

“到仙坪,游仙山,品仙果。”炎陵县垄溪乡仙坪村近年来发展黄桃、新世纪梨、猕猴桃等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炎陵黄桃”产地,更是闻名遐迩的“水果之乡”。该村党支部原书记罗冬兰亲历了村里的蝶变,“以前出村的路坑坑洼洼,村民到县城靠走路,村里也没啥产业。现在路通了,村里发展了不少产业,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宁乡市黄材镇松溪村地处大山深处,耕地少而散,水塘小而多。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村里因地制宜发展华塘鱼、油菜、栀子花、辣椒等,土地生金,这些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和集体增收的“活资产”“金饭碗”,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0,增长到2023年50万元。

桑植县澧源镇兴旺塔村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一湾澧水穿村而过。沿河建成观光道,在山头打造观景台,山间重建古寺,花卉基地芳香四溢……该村党支部原书记伍贤文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藏在“深闺”里的美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人成“头雁”,离乡再返乡

——村庄变化都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能人乡贤一棒接一棒,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爬过最高的山、蹚过最深的河、走过最远的路……

衡东县大浦镇青鸦村有一座虎形山,10年前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谁都不相信这里能干出什么名堂。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邓文彬偏不信邪,他请教省地质勘探院专家,发现这里适宜枣树生长。

2016年腊月廿四,邓文彬顶风冒雪买来枣树苗,带着200多名村民守在虎形山的山头和山脚,整土打洞,栽种枣树苗。7年来,青鸦村的酥脆枣基地扩种到近50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增收30万元。

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冷水江市三尖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刘海军是村民公认的“领头雁”。

18年前,正在建设三峡大坝的刘海军事业正旺。一份“家乡需要你,速回”的电报,让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刘海军带领村民修建道路、翻山找水,一锤一钎、肩挑背扛,磨破了肩膀。有了“主心骨”,光明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产业发展来势好,村容村貌大变样。

青壮年纷纷出走他乡,曾是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飞跃村党支部原书记唐跃斌的“心病”。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逐步发展,这种情形有了改变。40岁的陈为令关闭了南宁的木板厂,在村里承包400亩地种水稻,还养了1000只鸭子,产业红火;31岁的陈超辞职回乡,养殖100亩稻田小龙虾,去年赚了8万元;唐钱妹、陈为光、卢婷、胡宝砖等“80后”,现已成为村支“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骨干力量。

乡村面貌一变,更多人选择返乡创业。

最近,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多了好多年轻面孔:返乡青年胡飞群回村里当了超市经理,去年帮村民卖了18万多元土特产品;41岁的田祥雄回乡从事电商,帮村民包装销售土特产;34的张言丽主动申请担任陈列馆讲解员;24岁的彭伟从事电商及物流配送……如今,乡村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文明乡风扑面而来。2022年,岳阳市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岳阳县杨林街镇尚书村排名末尾。“95后”李顺杨担任党总支书记后,2个月整治100处活人墓、豪华墓,打开了局面,半年后创建成绩从最后一名跃升至第一名。

(一审:蒋俊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相关专题:老支书眼里的新变化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