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湖南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美其美的乡村。
为全面展示湖南建设农业强省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经验成果,11月10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推出“乡村行 看振兴”专栏。选取一批示范样板村庄,全面展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治理成效提升等,敬请关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柳潇
11月9日下午,暴雨暂歇,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搬迁群众伍芹芹便立即来到搬迁安置点的“微菜园”,用锄头开沟排出菜园里的积水。
“微菜园”里,白菜、萝卜长势喜人。“等学生来研学时,光是讲解,就能赚不少钱。”伍芹芹说。
白水洞村搬迁安置点紧靠国家4A级风景区白水洞景区,搬迁安置了126户,409人。根据最初规划,安置点一楼为商铺,依托景区打造成商业街,二楼住人。2018年搬迁入住后,商业街开发因为招商难等原因被搁浅。2020年白水洞村引进研学机构,利用搬迁安置点一楼闲置铺面,将整个搬迁安置点一楼打造成研学小镇。搬迁群众摇身一变成“老师”,菜园子里的红薯、白菜等农作物成了研学的好教具。
(白水洞村搬迁安置点两名学生放学后在健身广场锻炼。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搬迁群众当“老师”
68岁的刘亮平原本住在白水洞国家地质公园深处。“从白水洞村口进山,先坐摩托车,再坐船,然后还要走10多里山路。”刘亮平告诉记者,搬迁前,一年难出一次山。
记者见到刘亮平时,他正正忙着去红薯地里割红薯藤。
眼下正是挖红薯的季节。“将红薯藤割掉,学生来研学体验挖红薯时,就方便多了。”刘亮平说。
靠山吃山。多年耕种,让刘亮平成了种菜“老把式”,搬迁群众喜欢叫他“农民教授”,加上他的普通话相比其他搬迁群众要标准,他也成了研学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前不久,600名研学学生涌进刘亮平种的红薯地里,一会功夫,就从地里挖出了3000多斤红薯。
白水洞研学小镇开发了山水情、田园趣、万物美等多个研学课程,认菜、种菜、摘菜是田园趣的重要项目。
研学公司租下搬迁安置点一块土地,发动搬迁群众来种菜。种一亩菜地,研学公司一年给500元工钱,收成归搬迁群众。学生来菜地里研学时,再请搬迁群众来当老师,教学生认菜、种菜、摘菜,每天工资200元。
这种只赚不赔的好事,得到了搬迁群众的一致响应。目前,白水洞研学小镇已聘请了10余名像刘亮平一样的“农民老师”。今年,搬迁群众陈华生光为研学学生当老师已收入5000多元。
(白水洞村搬迁安置点各种墙绘赏心悦目。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新景带来新气象
来到白水洞村搬迁安置点,一排排白墙青瓦小楼依偎在青山脚下,新成一“景”——各种各样的墙绘让人眼前一亮,内涵丰富的楹联让人驻足;造纸坊、年画坊等研学教室,让人感觉宛如进入到了校园。
研学公司入驻后,与村支两委联手,在搬迁安置点分区域打造湿地公园展示馆、邵阳红土特产馆、乡村振兴展示馆、廉政建设馆等,为搬迁安置点增活力、添动力。
新景带来了新气象。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研学课程展示,让搬迁群众增强了自信心;弘扬孝道文化的“陈升救母”情景剧表演,让大家深受触动。
去年,危玉生父母卧病在床,危玉生放弃工作机会,专门在家离心照料。他的故事在搬迁安置点成为美谈佳话,人人效仿。
群众内生动力被激发,收入节节高。研学小镇每年可为搬迁群众提供保洁、保安、助教等岗位70余个,两个帮扶车间可接纳100余名群众就业。
“刚搬下来时,总担心生活没着落。现在,感觉搬到了一片‘新天地’。”伍芹芹说。在这里,只要肯做事,家门口就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