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楹联小美文章,知湖湘大美天地——“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研讨会举行

2023-11-04 07:45: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姚茜琼 邓玉娇] [编辑: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1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姚茜琼 邓玉娇)“楹联是代表着一种中华审美精神的诗中之诗,《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正当其时。”今天下午,由湖南日报社举办的《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研讨会在新湖南大厦举行。来自中国楹联学会、省社科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读者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湖湘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月3日下午,《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研讨会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新湖南客户端从今年4月起,推出大型文化专题报道《楹联里的湖南》,透过湖湘楹联这一窗口,着力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湘文化,展现湖湘人文历史、地理风物、社会风貌,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该专题报道精选了我省14个市州的40余副优秀楹联,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浅出、饱含情怀的解读。报道推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社会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予以转发,许多网友在文章评论处留言“每期必看,很喜欢,跟着古人感悟今日之生活”、“这样的传统文化科普可以更多”,加拿大、新西兰华人社群也纷纷转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网传播量超过6000万,掀起了一股海内外共话齐推湖湘文化的热潮。

《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研讨会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给予充分肯定。省委网信办网络宣传评论处处长邓清波认为,楹联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的一种精华、精致、精神和精彩,“《楹联里的湖南》做得非常成功。”他表示,该专题报道传承了中华文明,彰显了文化自信,突出了时代创新,形成了社会影响。下一步要做得更精,让楹联联系当下、联通古今、联网传播、联动中外。他建议在报道中进一步实现知性和感性、古典和现代、传统和网络相结合,把报道做出更强的文化特色来。

省文联权益保护与行业建设处处长谢子元激动地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热,新湖南的《楹联里的湖南》报道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担当,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激活了传统文学形式与促进文旅发展两个方向,形成了较强的传播热度,打造出了精品。他建议在报道中增加楹联的地域标识性,多采写大众认同度高的巧联妙对,多通过征联、擂台形式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在重点节点推出专题报道。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鲁晓川认为楹联是“小美文章,大美天地”,湖南自古都是“楹联文化大省”,湖南楹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湖南客户端推出《楹联里的湖南》报道正当其时,为推动楹联文化迈向新高点作出了有益尝试。报道通过楹联这一具有传统文化色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小处入口,掀开了湖湘文化宝库的一角,帮助读者读懂楹联、读懂湖南。

新华社湖南分社副总编辑袁汝婷说,湖南是文化大省,文脉深,文气足,该专题报道立意高远又构思轻巧,内容厚重又表达灵动,文韵悠远又思路新潮,体现了主流媒体立足三湘四水,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整个报道既耐读,又好读,篇幅不长但表达鲜活。新湖南年轻的采访团队做出的报道更吸引年轻读者,建议在更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层面进行推广。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向志柱以亲身参与解读天心阁“天高地迥,心旷神怡”一联为例,认为《楹联里的湖南》报道深刻揭示了楹联背后的文化含义,展现了真正的湖湘文化精神,在报道上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取得了很大成功。

湖南人民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读物工作室首席编辑杨纯表示,《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展现了一个精品力作的气度,在合适的时机应该结集出版。

专家学者、读者代表与报道主创人员合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围绕“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楹联文化”这个话题,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陈仁仁认为,楹联是中国文化阴阳二元最集中的体现,专题报道从楹联入手理解湖湘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吸引年轻人关注楹联文化,不能只做简单的知识呈现,应该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进行传播。形式要更加轻松、幽默、亮眼,要引导年轻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拥有年轻群体,就拥有未来。”读者代表、岳麓区传统文化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湘江新区博才云时代小学校长彭晓明认为《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是一个宝藏栏目,自己每期必看,她认为好的文化报道要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多举办线下活动,激发年轻群体对楹联文化的热情。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学生吴子仪在发言中说,报道策划选点高明,打卡楹联一举多得。要年轻人喜欢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找到好的接触点,《楹联里的湖南》采用的融媒体报道内容和形式让年轻人找到了共鸣点。

青年主创记者代表姚懿轩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楹联解读涉及中文、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记者就是要力争做好一个“翻译家”,努力把专家的精妙讲解“翻译”成新闻语言,构建一个立体历史故事的过程,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心力。

(视频/邹尚奇 剪辑/戴钺 海报制作/陈琮元)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