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湖南如何答好“一线考题”?

2023-10-27 00:30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笑雪] [编辑:洪晓懿]
字体:【

湘伴导读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今年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出35周年。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35年过去了,“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10月24日,沈晓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全省“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第四次调研情况交流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10月24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全省“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第四次调研情况交流会,强调要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如何学思践悟“四下基层”蕴含的精神内涵?如何传承弘扬“四下基层”,扎实推动“走找想促”活动高质量开展?

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夯实的是根基

“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好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等问题。

“四下基层”,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任务。如何推动党的方针落地生根、党的政策开花结果、党的理论深入人心?关键是要走好群众路线,从“声边”到“身边”,让党的旗帜在一线飘扬。用好“村头板凳会”“围炉夜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少些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多些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乡土话”,只有“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才能让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自觉践行党的正确主张。

2022年11月22日晚,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莉君 摄

“四下基层”,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从“脚力”到“能力”,让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不到3个月走遍9个县,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开创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

“四下基层”,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大力倡导建立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并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下访接待日活动,处理了“舒穗英被洪水冲走粮食和部分财产”问题。人民的心声大胆说出口,解决的办法落得了地,群众工作才算做到了家。从“坐诊”到“出诊”,矛盾纠纷才能在一线化解。

2021年9月以来,汨罗市罗江镇积极探索以“罗江夜话”为载体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将议事厅搬进百姓家,在“话家常”中疏民情、听民声、达民意、解民忧。

“四下基层”,把推动发展作为落脚点。“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提出,要解决的是制约党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对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打成一片。从“会场”到“现场”,难点堵点才能在一线打通。

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走下去的是党员干部,聚上来的是对策办法,夯实的是发展根基。“四下基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也必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为民造福的力量源泉。

把“四下基层”的要求

贯穿“走找想促”全过程

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湖南抓好第二批主要教育,就要把“四下基层”的要求贯穿“走找想促”活动全过程,把党的优良传统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

“走基层”是前提。产业发展的堵点是什么?基层治理的难点在哪里?民生改善的痛点怎么办?只有真正把身子“扎”下去,才能够把答案“找”出来。第二批主题教育是“一线巡诊”,面对的矛盾问题相对第一批可能更尖锐、更直接。扎实弘扬“四下基层”作风,直奔基层、直击矛盾、现场应考,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6月14日,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上汽大众长沙分公司调研,询问了解企业发展、生产经营等情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找问题”是重点。正如治病要找准病灶,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省委主要领导调研上汽大众长沙分公司时,希望上汽集团带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湖南,助力本省汽车产业补链强链。汽车产业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回收等多链条,为何重点强调零部件企业配套问题?这是综合湖南车企营收、税收、物流成本等多项数据后得出的结论。调查研究如同“把脉问诊”,只有举一反三、由点到面总结问题的普遍规律,方能以“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想办法”是关键。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能不能让群众普遍认可、有获得感,关键就看实际问题解决了多少、解决得好不好。思想要大解放,比如海南建立“土地超市”制度,打造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制度体系,以思想理念的新变化实现改革发展的新突破,经验做法值得借鉴。选题要小切口,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工作好不好找、钱好不好赚、看病贵不贵难不难、学校教育质量好不好等“关键小事”。

海南“土地超市”开进上海。(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供图)

“促发展”是目的。主题教育的成效如何,最终要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上。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市州如何选择产业方向?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力点,才能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也只有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为抓手,找出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谋求破解之道,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定能在智慧力量和有益经验的加持下,加速变为实景。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责编:洪晓懿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