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粮满“皖”

2023-10-26 08:02:4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安徽日报记者 史力 许昊杰

秋风劲爽,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粒粒粮食带我们见证时序的更替与味道的轮回。

“粮稳天下安”。此时此刻的安徽,淮北平原上农机轰鸣,皖江两岸稻浪飘香,新安江畔橙黄橘绿,一幅幅五彩斑斓、蓬勃兴盛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万千安徽农民,共同品味着春耕夏耘的美好馈赠。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近年来,安徽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0月5日,航拍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横岗社区,村庄、水系、道路和田野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态画卷。

江淮粮仓勇担当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让“大国粮仓”里的“皖粮”分量更足

和风拂过希望的田野,渠田相连、平畴如织。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蚌埠市怀远县的乡村道路上,只见一亩亩糯稻秆壮穗齐、稻浪翻滚,即将收割。望着丰收在望的糯稻,合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玉关满怀期待。

“今年糯稻长势特别好,稻穗饱满,11月初就可以收割了,肯定是一个丰收年!”周玉关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了3000亩的土地种植糯稻,大力发展机插秧模式,每亩地稻谷产量1200斤至1600斤,加上今年糯稻市场行情不错,增产又增收。

作为农业大省和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抓好粮食生产。安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4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今年上半年,克服赤霉病、烂场雨等不利因素,安徽夏粮总产达348.16亿斤,居全国第3位,实现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三增”。此外,安徽早稻总产101.5万吨,比去年增产约0.4万吨。当前,安徽6400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工作稳步推进,全年粮食预计实现“二十连丰”。

五谷丰登,并非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安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落实到地块,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602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4%。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安徽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全省年产农作物良种9亿公斤、占全国14%,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全国第一,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拥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居全国第一位,涌现出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企。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动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是安徽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目前,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总动力达7070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居全国第一位。

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有甜头才会有干劲。这意味着必须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民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10月15日,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

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重要手段。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去年,全省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带动种粮群众增收超60亿元。今年秋粮中,优质专用稻占比超过八成,为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站在新起点上,安徽谋划了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

头尾共进谋增值

——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换挡提速”

10月13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3·合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1.5万平方米的展厅中,3万多种参展产品精彩亮相,天南海北的多种风味均可品尝。

借助农交会平台,安徽各地共招商项目891个,总投资金额207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3%。这背后,折射的是安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安徽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积极推进产业融合,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着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不断提升安徽农业发展水平,助力农业强省建设。

前不久,第28届中国·砀山采梨节在宿州市砀山县举办,全方位展示了砀山县酥梨产业和旅游资源。从传统的种梨卖梨,到发展水果加工业,再到发展以梨花观赏为代表的文旅产业,砀山县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了梨产业的一次次迭代升级,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新路径。

10月11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数字化种植工厂里,工人忙着将番茄苗“种”在生长架上。

如今,光是梨的加工方面,砀山县就开发了梨罐头、梨膏、梨酒等系列产品,并建立了生产、储藏、罐头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水果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去年,砀山县仅梨膏的总产值就高达6.3亿元。

“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农业全产业链是各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分工、有机联结的产业组织形式,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

作为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安徽以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融合。

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淮南牛肉汤产业园内,安徽淮记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忙碌到凌晨。“淮南牛肉汤预制菜热销北上广地区,2022年全国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说。

从遍布大江南北的牛肉汤实体店,到牛肉汤预制菜热销市场,淮南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牛肉汤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今在淮南,生产牛肉汤方便食品的企业有10家,生产牛肉汤预制菜的企业有5家。

作为“农头工尾”的典型代表,蓬勃发展的预制菜产业是安徽布局农产品加工业的生动缩影。去年,全省预制菜总产值达到720亿元。

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安徽努力推动农业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增产转向提质,在实现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021.9亿元,同比增长15.9%,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升级需要,安徽还大力推进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重点产业上发力农产品加工业。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563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全年产值约1.2万亿元。

今年,安徽又谋划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加快推动肉牛产业从“百亿”迈向“千亿”,力争再造一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

引进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园区,带动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正成为安徽的关键打法。今年以来,全省已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14家,总数达1213家,居全国第4位。全省已布局创建157个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20%。

和美乡村绘新卷

——彰显徽风皖韵,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金秋时节,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晒场上,村民正趁着晴好天气晾晒玉米、黄豆、红辣椒。传统农俗“晒秋”让这个古村落更具诗意,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去年,呈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百多万元。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千万工程”蕴含科学方法,彰显实践伟力。安徽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出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牛肉汤方便速食产品生产车间。

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0年来,安徽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070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3%;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10164个,美丽乡村遍布江淮大地。2017年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390多万户,截至2022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此外,全省1.4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半以上的村庄达到清洁村庄标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站在新起点上,安徽擘画“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蓝图,计划每年建设2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按照2年至3年的建设周期,到2027年建设100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同时,在现有已建的省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0个左右的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在1万个以上。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干在实处、干出实绩,美好蓝图方能成为现实美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重在规划引领,成于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安徽居中靠东,连南接北,各地风韵均有不同。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彰显徽风皖韵,是安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

“立足安徽乡村区域差异性大的客观实际,推动村庄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着力塑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风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

具体来看,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打造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别山区彰显生态优势,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产业新高地;皖中地区彰显山水风韵,打造环都市乡村的新业态典范;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特色品牌。在村庄建设中,还将指导精品示范村科学合理规划村庄生活、生态、生产布局,使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更鲜明,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更协调。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不仅要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更要把好日子带到眼前。这意味着还需以“业”为基,强化产业兴旺,着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在亳州市利辛县,当地着力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目前全县畜牧年综合产值150亿元,带动参与养殖的农民人均增收10000元;安庆市岳西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各地的生动实践正是安徽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新的起点,安徽将坚定航向、开足马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不懈奋斗,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审:刘乐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相关专题:新农博 新征程——聚焦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