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思敏 摄影记者 赵持 傅聪 视频剪辑 戴钺
在巍峨的大沩山下,湖南省宁乡市沙田乡境内,有一座惠同廊桥,廊桥上建有茶亭,供行人休息。桥东西两侧撰刻着清末举人岳障东的题联。
桥西联曰:
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树;
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翡翠点茶瓯。
惠同桥西联。
桥东联曰:
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
今日海畺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
惠同桥东联。
惠同桥因此二联享誉三湘,毛泽东曾经三次到惠同廊桥,并赞过此二联。记者特邀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雷树德为我们解读这两副茶亭联。
“客来好风景”,一杯清茶沏出乡贤情义
惠同廊桥。
惠同廊桥原名会龙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民国16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的长兄何玉书倡修茶亭于其上,定名为惠同廊桥。
惠同廊桥横跨在涓水河上,涓水河水质清澈,河道蜿蜒,两岸绿树成荫,水流轻柔、平缓,形韵矜持、优雅。大沩山上云雨的缠绕与滋润使得涓水河常年不枯,河水灌溉两岸的万亩良田,哺育四十里流域的人口、牲畜。如果说常年云遮雾绕的大沩山,是一位绝世仙人,那么涓水河一定是她臂弯上的一条香软的披帛,而惠同廊桥就像是在这披帛上箍着一环典雅大气的臂钏。惠同廊桥结构严谨,雕镂精湛,桥面、桥墩、栏杆、廊柱均为麻石砌成,桥上三间木质廊房,白墙黛瓦,飞檐斗拱,造型古朴典雅,气势不凡。桥两端为砖砌牌坊,弧形石拱门,清末举人岳障东的题联就撰刻于此。
记者来到这里,正值初秋时节,桥下有水鸭、白鹅、鸥鹭嬉戏于水面,河边农人拿着网兜捞螺蛳。站立廊桥,凭栏远眺,远方黛山隐约,近处流水潺潺,村庄里宁静祥和,田间稻米初黄,一片丰收在望景象。果然真是“客来好风景!”站在廊亭,品茗赏茶,旅途的劳累顿时化为乌有。
记者不禁心生疑惑:“为何要在这桥上建茶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欣赏风景吗?”
雷树德解释,茶亭在古代又叫“义茶亭”,茶水是免费的。茶亭是个温情之所,也是个教化之所,小小的茶亭,是中国老百姓行善积德,与人方便,古道热肠的集中体现。在民风淳朴的湖南,许多地方的社会贤达都把施茶作为一种善举。在交通要道上建茶亭,或临时搭建凉棚,每逢炎热季节,内设茶缸,茶桶,煮茶水施舍,供过往旅人歇息解渴。
长途跋涉之中,或炎炎烈日,或风雪载途,正唇焦口燥之时,能得一憩之所,喝一口清茶,既解途旅之困,又可赏当地美景,让人不由得心生出一股感激之情。
正是如此,文人墨客多愿为茶亭写联。惠同廊桥跨沩水支流涓水河上游,曾是宁乡通往娄底、安化、涟源、湘乡的重要通道,桥上建起茶亭,方便了四方来客。因此清末举人岳障东为廊桥写下对联。岳障东是当地人士,做过道州学正,他擅长诗文,著有《亦檄轩诗集》,又特别擅长于撰写茶联, 而惠同廊桥楹联正是他笔下最经典的茶联之一。雷树德告诉记者,可以说正是有茶亭之“义”才有茶联之“美”。
“传书谁上圯来”,一副对联写尽济世情怀
惠同廊桥对联,经典别致,十分贴切,将此处山水人文巧妙地结合起来,文化韵味十分浓厚。桥西联写景,描绘廊桥“小画图”“好风景”,文字优美动人,让人一看便觉得疲惫消散,心神宁静。桥东联却风格迥异。“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畺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
上联借用苏东坡的“事如春梦了无痕”,感叹人生的艰辛不易,而世人为了生活,求名求利,奔走于红尘之中。既来廊桥,可喝茶小憩,暂且忘掉一些艰辛也好。正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所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大概就是根植于中华士人骨髓中对“隐逸人生”的向往。
下联“今日海畺多故”,“畺”古同“疆”,联系到当时西方列强侵凌中国,国事日非,希望有英雄应世而出,挽救危亡。“神仙到黄石”“传书谁上圯来”,是指的黄石公传书张良的典故。秦末隐士黄石公,曾在下邳桥上三次考验张良,张良为其桥下拾履,三次相约,最终得其传授的《太公兵法》,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建立汉朝,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之首。这里意在劝诫人们关心国运,匡扶社稷,涵义隽永,表达了作者关心社稷、希望出现汉之张良这样的济世之才救中华于水火的忧国情怀。
惠同廊桥。
“既然劝世人远离红尘,为何又有‘传书谁上圯来’的感叹?”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雷树德告诉记者:这正是中国文人精神领域的特质,受儒道两教的深刻影响,中国文人在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和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之间挣扎近两千年。到近代,西学东进,经世致用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有志之士纷纷以强我中华为己任。这副联,正是此时中国文人的精神写照,也是湖南人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特质。“虽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国,仍心系社稷苍生。近代中国湖南人才辈出的空前盛况,正是因为这种面对国家危难积极入世的爱国情怀滋养着三湘大地。”
毛泽东同志曾经三次到惠同廊桥,两次在学生时代。第一师范课程设置中本有社会调查一项,毛泽东、萧子升在假期多次到附近各县游学。在宁乡,他们先到同学何叔衡家,后到惠同廊桥,毛泽东对岳障东两副对联赞赏不已,留下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美谈。第三次是在考察农民运动时,毛泽东同志以廊桥作会场,为救国救民探索革命道路,收集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正是惠同廊桥桥东对联的寓意所在。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副对联说得好:“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宁乡沙田村惠同廊桥的这两副对联,在描绘山水风景的同时寄托安邦济世之志,将登山临水与济世安民融为一体,将山水与人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也从侧面揭示了湖南风景秀丽与人才辈出的重要特征,这正是惠同廊桥茶亭联的可贵之处。
点评专家:雷树德
雷树德,1962年6月生,湖南长沙人。1985年湘潭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馆员,湖南图书馆原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是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专家,书法家,湖南省首批地方志专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诗联学会副会长。撰写论文100余篇,编著出版图书10余种,共3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