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征途云和月 稻穗飘香满田黄——写在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之际

2023-10-11 07:15:3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上图:2014年10月10日,原农业部专家验收组在湖南溆浦县对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百亩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下图: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 (本版图片均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供)

周阳乐

又到秋天,稻浪翻滚,漫天飘香。

50年前的那个秋天,袁隆平院士宣告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震惊世界。

那是人类水稻育种史上颠覆传统认知的一个大事件,是粮食短缺问题有望解决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50年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党的阳光雨露滋养和浇灌下,杂交水稻这朵“奇葩”绚烂绽放——三次理论创新突破,五轮高产跃升,创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切实提供了中国方案。

藏粮于技

勇攀高峰立潮头

20世纪以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已广泛利用杂种优势,但水稻领域迟迟难以突破。

一粒种子,包裹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朴素心愿,结出了一篇划时代雄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中国率先揭开了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崭新一页,也是波澜壮阔的一页。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年会上宣告,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81年,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全体发明人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伟大的技术创造奇迹,神奇的种子改变世界。

50年来,杂交水稻历经3次理论创新突破,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越来越简单、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三系法是“经典的方法”,两系法则是中国的独创,将杂交水稻育种由“一妻两夫”调简为“一妻一夫”。历经9年,经过无数次失败,袁隆平领衔的全国协作组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取得成功。2013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接着,杂交水稻人又在前两代杂交水稻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向更加先进的杂交水稻新技术与材料——第三代杂交水稻发起进军。目前,我国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从试验田苗头组合看,双季晚稻小区折合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一季中稻可达到1200公斤。

每一次技术攻关,都是对极限的挑战!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人默默耕耘、潜心科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有了技术的加持,50年里,杂交水稻实现了5轮产量跃升。

2000、2004、2011和2014年实现了我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攻关目标,亩产分别达到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2017年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亩产超1100公斤。

这,还不够!杂交水稻,除了追求高产,还追求“多功能”。

近年来,袁隆平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聚焦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水稻、小粒型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再生稻等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并取得了系列突破,为持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国际领先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百亩片测产验收现场。)

镉低积累水稻培育率先研创出“基因编辑镉低积累水稻”,率先建立理化诱变高效筛选技术体系,率先发现镉吸收基因天然缺失种质,培育出全球第一个推广的镉低积累杂交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在全省大面积推广107万亩;选育了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初)审定的镉低积累品种“西子3号”。

耐盐碱杂交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在内蒙古兴安盟、海南三亚等全国6个省市区推广。如今,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大学、隆平高科等国内11家优势单位的共同发力下,中国的耐盐碱水稻技术领先世界,吸引着埃及、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前来洽谈合作。

抱团作战

联合攻关立伟业

杂交水稻能在中国最先研究成功,并且很快在生产上应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一次示范,那也是所有人攻坚克难自信的源头。

1971年,野生稻花药瘦瘪的“野败”材料,被袁隆平团队无偿分发给全国18家单位。次年,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成立,19个省市区育种专家奔赴海南抱团作战。

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多少求索者并肩同行,共同守护传承杂交水稻创新的“火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知识和汗水灌溉的稻田里,留下了许多杂交水稻人的身影,他们躬耕田野、耕耘梦想,像种子一样把使命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袁隆平“不下田不舒服”,拿着放大镜审视着每一株水稻的每一朵花,从青丝到白发,直到燃尽生命;朱英国投身海南,一干就是40年,26个春节都不曾回家;谢华安带领团队像候鸟一样,在福建与南繁基地往返,不错过作物生长的每个环节;颜龙安三个儿女出生他都不在身边,身高超过一米七的他,体重却不足一百斤;周开达身穿“老头衫”、头顶湿毛巾,被晒得又黑又亮……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农业科学家前赴后继,深耕杂交水稻领域,不断突破创新。

众人拾柴,当年的“火种”已汇聚成熊熊烈火。目前,中国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超过1700万公顷,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一季稻大面积种植亩产从2000年700公斤,节节攀升至2023年的1186公斤。

如今,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沙)、岳麓山实验室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等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平台次第建成,捧过接力棒的新一代育种家正直面挑战,探索新“稻”路。

稻济天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第一项转让国外的农业技术。

1979年,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目前美国水稻种植一半以上是杂交水稻。

50年来,杂交水稻“走出去”战果辉煌,杂交水稻优种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生根发芽,中国稻香远飘四方。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被印在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2万元纸钞上。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增产两吨稻谷计算,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可以多养活4000至5000万人口,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授范围不断扩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原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商务部等机构的委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展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至今,我国已为国外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不仅如此,我们还提供“上门服务”。我国杂交水稻专家成为“空中飞人”,远赴万里之外,驻扎当地常年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推广和发展杂交稻技术。

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过程,堪称人类农业科技史、和平发展史上的伟大进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长卷中的精彩华章。

50年来,迭代更新、向高而进,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断彰显着“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创新伟力,不断展现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崇高追求,不断诠释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

● 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

● 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70余个国家,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

● 至今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对1.4万名国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了培训。

● 推动全国水稻单产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170公斤/亩跃上了当前的470公斤/亩台阶,为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