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领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湘阴如何一路向南拥抱省会长沙

2023-09-20 06:58: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交通赋能,与省会产业共融、消费相通、资源共享,县域发展辐射力不断增强——

湘阴如何一路向南拥抱省会长沙

城水相依,大美湘阴。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永涛 周磊

【核心提示】

湘阴与省会长沙地缘相近、人缘相通。作为岳阳对接长沙的“南大门”,湘阴聚焦“奋进全省十强县、建设省会卫星城”目标,加速融入湘江新区,县域发展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2022年,湘阴完成GDP401.44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中部百强。

【经验剖析】

湘江北去,经湘阴虞公港,入洞庭,汇长江,达四海。

地处长沙、岳阳、益阳交界处,湘阴是长株潭地区沿湘江、过洞庭湖、经长江出海的关键通道。

2020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将湘阴金龙片区10平方公里和湘江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4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范围,布局建设湘阴片区。

湘阴抢抓机遇,放大区位优势,一路向南拥抱长沙,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

破题

建设立体交通,构筑开放崛起大格局

湘阴县城与长沙中心城区的直线距离,仅38公里。早年交通不便,行程时间长,人员通行、物流运输受到制约。

2016年,“三湘第一路”芙蓉大道全线通车。从湘阴出发,沿芙蓉大道驰骋向南,直抵长沙。

被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规划为长株潭都市圈功能拓展区,湘阴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条芙蓉大道,显然不能支撑湘阴加速融长的步伐。

如何补齐交通短板?

湘阴再度北延芙蓉路,连通平益高速,直抵虞公港北岸。

交通大会战启幕,“五纵三横三轨一港”融长立体交通体系加速形成——

岳望高速。(本版照片均为通讯员摄)

岳望高速、G240、S101建成,湘江北路湘望连接线动工,滨江大道建设提速;

平益高速、G536通车,S508湘阴至羊古脑公路及樟树港湘江大桥施工紧锣密鼓;

虞公港货运铁路专用线计划今年底动工,长岳城际轨道、长沙地铁1号线北延完成前期研究;

虞公港建设如火如荼……

路网纵横交错,构筑起湘阴开放崛起大格局。

“驱车去省政府开会,67分钟能到;到长沙市政府,最快37分钟。”湘阴县交通局局长杨方清认为,湘阴区位优势,因交通体系的完善再次放大,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聚集。

虞公港,是湘阴拥抱长沙的战略支点。

虞公港系湖南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内河港口,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其打造为城陵矶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货集散中转港和服务长株潭地区的深水港。

虞公港项目由湘水集团、湘江集团、洋沙湖集团组成合资公司建设,分别占股60%、30%、10%,省属国有资本为主体,湘江新区国有资本、湘阴县属国有资本参与共建。项目规划建设泊位12个,年吞吐量2800万吨。

虞公港建成后,相当于将长江水运向湖南内陆延伸近100公里,长沙成为“临长江”城市,为湖南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注入新动能。

依托虞公港建设的临港产业开发区,被纳入长株潭都市圈四大重点片区之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智慧仓储等产业,推动铁公水联运、港产城融合。

交融

双向融合发展,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

9月18日,记者在中联重科新材料(湘阴)标杆工厂看到,设备满负荷运行赶制订单,运输车辆排成长龙,等待装货发车。

“去年7月开工,今年3月试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工厂负责人刘超说,瞄准湘阴省会卫星城的区位优势、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中联重科新材料总部基地及智慧装备产业园进驻湘阴高新区。

不远处的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内,总投资30亿元的鑫政新能源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座花园式工厂即将完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元、年纳税超亿元。

2021年3月,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落户湘阴高新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制造产业,未来3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立体交通赋能,湘阴如何接受长沙全面辐射,并为长沙向北发展搭建新舞台?

各展其长,双向奔赴!

湘阴全力打造“一园、一城、一港区”,即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天鹅山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城、虞公港及临港产业开发区。

大批总部位于长沙的企业,选择湘阴二次创业。

湘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焦洪桥介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湘阴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头号工程”。

位于湘阴县的远大可建项目车间。

目前,该县已基本形成以昊志高端装备制造、可孚医疗装备为龙头的绿色装备制造,以远大可建、凯博杭萧、金为新材为龙头的绿色建筑建材,以长康集团、海日食品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天鹅山大学科创城内,湖南中盛交通高科技研究院、天童环保研究院、力合厚浦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湘阴片区首个具有招商引资、项目孵化、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落地等多功能的离岸孵化器——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挂牌运营。

预计到2035年,天鹅山大科城将有8所科技创新型、应用型大学。“南有岳麓山、北有天鹅山”的湘江湾创新创业带呼之欲出。

紧邻天鹅山大科城的湘江新区金龙先导区首开区,定位为湘阴绿色智创产业领航基地,规划展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融合发展,动能澎湃。

湘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世奇介绍,2022年,湘阴引进产业项目4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

腾飞

用足战略平台,撬动全域功能再升级

“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欢迎您!”9月18日,记者从长沙出发,经许广高速洋沙湖收费站,一行醒目标语映入眼帘。10余分钟后,便抵达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一日内,探访左宗棠故居柳庄,感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左公精神;邂逅鹤龙湖,品秋蟹肥美,逛秀美乡村;游览樟树镇,探索“一代天椒”樟树港辣椒生长历程。

一路畅游,来往车辆多为“湘A”牌照。

“一日往返、轻松自在”的短途游,让越来越多的长沙游客将目光投向湘阴。

采摘、垂钓、研学等业态层出不穷,湘阴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长沙“北花园”“大菜园”。2022年,湘阴接待游客377万余人次,长沙游客占比65%。

湘阴擦亮“名人、名水、名窑、名食”4张名片,推进“文旅+研学”“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打造长株潭都市圈休闲度假、美食体验、康养居家的首选地。

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挺进,湘阴下一盘更大的棋:以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为战略杠杆,撬动全域功能再升级。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湘阴已纳入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一张图,成为湘江新区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湘阴谋划长远——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特别是省会长沙的空间拓展功能、产业配套协作功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功能、良好生态环境功能,推动长岳协同发展再加速。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

文旅、消费相融相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

湖南师大附属金龙学校、文郡洋沙湖中学等先后建成,湘阴医疗机构相继与湘雅附三、省人民医院等建立医联体4家、专科联盟3家,群众足不出县就可享受省城优质资源。

刚刚迎来第二届新生入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湘阴校区)副院长叶黎祖有更高期待:“希望长沙地铁1号线北延线、长岳城际轨道项目加速推进,希望湘阴片区社保等政策与湘江新区一致,吸引更多人才。”

回应民众关切,湘江新区大力支持湘阴与长沙有关部门对接,推动湘阴片区居民户口、社保、购房、入学等待遇,与湘江新区实现同步。

对标长沙,湘阴全力创造平台、土地、科技、人才、物流及生活配套比较优势,持续为发展蓄势聚能。

湘阴,一路向南,展翅腾飞。

【发展感言】

立足特色资源 加快融长发展

湘阴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世奇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湘阴资源富集、区位独特、干部敢为,坐拥高质量发展“天时地利人和”,将聚焦“奋进全省十强县、建设省会卫星城”目标,立足特色资源、加速融长发展,争当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阵地。

借助战略平台,打造长岳协同先行区。深度融入湘江新区国家级战略平台,加速规划、交通、产业、政策和要素协同升级,推动“一共享五统筹”政策赋能落地见效,以“十大标志性工程”提升发展格局。承接长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五纵三横三轨一港”融长立体交通体系,全面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助推长沙、岳阳“一核一副”双向奔赴。

深耕特色园区,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深化园区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市场化运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强化“产城融合”思路,高品质开发金龙先导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坚持招大引强,优化营商环境,做强新能源产业链,力争每年引进投资超50亿元项目1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项目30个以上,扩大全省唯一新能源特色产业园的集聚效应,朝着“十亿级企业、百亿级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放大港口优势,打造开放经济试验区。健全完善虞公港及临港产业开发区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构建现代化港口建设运行体系。以虞公港工程纳入“全省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契机,确保2027年13个泊位建成运营,同步完成进港铁路、物流通道建设。布局培育大宗物流、智慧仓储、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临港产业体系,打造湖南对外开放新平台、通江达海新枢纽。

激活科技动能,打造自主创新引领区。按照“学研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扩大天鹅山大学科创城办学规模,力争到2025年再引进2至3所高校。发挥湘江智造中心、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等科创平台带动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加盟。引导支持企业建强研发机构、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

擦亮生态名片,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建筑建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统筹做好河湖治理、垃圾分类和人居环境升级等,擦亮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招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做优“人文研学游、乡村民俗游、湖鲜美食游、文化休闲游、江湖湿地游”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样板。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思想领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调研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