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⑱丨王阳明苗疆弟子作的这副联,教你为师之道

2023-09-09 09:10: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视频:全媒体记者 李健 戴钺

全媒体记者 刘乐 姚昕玥

八月上旬的一天,记者相约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罗惠缙教授,一同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鳌鱼峰上的潕溪书院,探访由吴鹤所撰、悬挂在书院大门两侧的一副楹联。

未近大门,吟诵声声,已然入耳:

读法书畏刑,读兵书畏战,读儒书刑战不畏。

耕尧田忧水,耕舜田忧旱,耕砚田水旱无忧。

上前问询,知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老师——谭良田,在此亲近圣贤,情之所至而吟诵起了门前对联。

记者见谭老师如此热爱书院,且对吴鹤及其楹联颇有研究,遂邀其与罗教授一道,为我们解密楹联故事。

一个人,书写半部湘西教育史

吴鹤这副联的由来,与其创办的潕溪书院紧密相关。

吴鹤属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人,是明代苗族儒士。此外,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王阳明的苗疆弟子。师从王阳明,不仅铸就了他的未来人生,也成就了他在湘西教育史上的地位。

湘西地处偏远,自秦汉以来,隶属五溪蛮地,有着长达八百年的土司统治时期,加之交通不便,外界文化难以进入。可以说,吴鹤和他的潕溪书院,打破了这一局面。

坐落于湘西鳌鱼峰头的潕溪书院。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潕溪书院源自吴鹤在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开馆办学,罗惠缙告诉记者,“从古代至近代的大湘西有三件著名的文化历史事件,一是黄帝时期武陵人善卷藏书二酉山,这就是‘书通二酉’典故的出处;二是明代苗族人吴鹤创潕溪书院讲学;三是抗战时期翦伯赞、张天翼等文化名人寓居乾州古城。”由此可见,吴鹤创潕溪书院讲学,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据载,吴鹤早在拜王阳明为师前,便已自办学馆。但“古心虽自鞭,见闻眼乡曲”,不够开阔的见识和眼界,使其对于教学义理、圣学经典的领悟尚未透彻。

或许他与王阳明所结下的师生之缘,正是改变的契机。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触犯太监刘瑾,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途经沅陵,当地郡守仰慕其名,在虎溪龙兴讲寺筑松云轩,挽留他居住讲学。《乾州厅志》载:“(吴鹤)闻王阳明先生讲学虎溪,心羡之,负笈从游,与辰州董道夫诸贤亲炙,得致良知之学。”

1510年,王阳明龙场谪归后,回江西任庐陵县知县,吴鹤一路追随老师。关于师徒二人交往,《乾州厅志》里有诗,“相随起豫章,不敢辞劳碌”。

学而优则仕,吴鹤本有机会以科考进入仕途,但他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继续办学,为家乡子弟传授圣贤之道,此联便是他欲以文化人、敦化民风的最好印证。

一副联,映照苗疆夫子其思

潕溪书院山门为三开间悬山顶形式,木质双扇门,正面门额上悬挂有黄永玉先生所写的“潕溪书院”的牌匾,柱两侧悬挂吴鹤此联,但基于何种具体背景下撰写,已不可考。

上联“读法书畏刑,读兵书畏战,读儒书刑战不畏”,意为读法家著作、刑律条文畏惧刑罚,读军事典籍、兵法计策畏惧战争,读儒家四书五经,则刑罚战争都不畏惧。

下联“耕尧田忧水,耕舜田忧旱,耕砚田水旱无忧”,需结合尧舜时期的水患、旱灾来理解。尧有九年水患,舜有七年旱灾,耕种尧时的田担心水灾,耕种舜时的田担心旱灾,而耕种读书人的砚田,则水旱之灾皆不怕。此处“砚田”指的是砚台,写作如同以笔耕田,写者靠文墨为生,因此称砚台为“砚田”。

“其实上联讲孔孟儒家高于其他诸子百家,所以独尊儒术。下联讲唯有读书高,即使处在圣明君主的太平盛世,百姓耕种田地都会担心不够风调雨顺,而读书则让你旱涝保收。”罗惠缙进一步阐释道。

潕溪书院的学生志愿者向记者讲述书院历史。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记者自上而下读了多遍,该联的含义通俗易懂,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劝学内涵嘛,可读书却只是为了“刑战不畏”“水旱无忧”,是否功利之心过重?

谭良田微微笑摇着头,“并非如此,文言文写作中常用‘立象尽意’的写作手法表情达意。”

联中的“读儒书”是一个意象,指的是通晓圣人之道。所谓圣人之道主张“和为贵”,全力以赴避免武力斗争,因而不畏惧战争;圣人之道追求“必也使无讼”,千方百计避免法律纠纷,因此不畏惧刑法。

“耕砚田”亦是意象,指的是“以文章治理天下”。在古人看来,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认为“经纬天地之谓文”,读好儒家圣贤书,以文章之道安邦定国,是读书人应有的理想追求。当国家遇到灾祸危机时,参与治国理政的读书人要有责任担当,以手中的笔维护一方秩序,将百姓从无序中拉回有序中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文言文陌生的人,自是不能明白其中指代含义,普通人瞧个表浅,只觉察到对读儒书、耕砚田的强调,而懂对联之人却能解出更丰富的意蕴。如此雅俗共赏的联,哪怕是略微识字的走夫贩卒,也可看出读儒书可安身立命的含义,而更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却能从中品出大义与担当,吴鹤此联,使多方皆能从中受益匪浅。

“此联用典颇多,虚实对比恰到好处,修辞得体,文意直白通俗,符合吴鹤作为苗疆夫子的身份。”罗惠缙和谭良田一致评价道。

一方天地,赓续湘西文脉

吴鹤“苗疆夫子”的身份,不仅因其对湘西教育的重要性,更因他对家乡的建设作用。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该联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教化生民。

湘西地处湖南西陲,明朝时期,苗民崇尚武力,好斗成风,因而正需“以和为贵”的儒书来加以引导教化,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读儒书使苗民自发知法守法,以善约束自身,从而避免矛盾冲突。移风易俗,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是吴鹤办学的主要目的。

潕溪书院立于峒河北岸的鳌鱼峰之巅五百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现已发展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书院隶属学院,由学院管理并用于教学。2006年,书院受牌“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由潕溪书院演变而来,现潕溪书院已发展成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罗惠缙告诉记者,“潕溪书院是五百年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见证者,它继承和发挥了书院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功能,促进了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为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正是有吴鹤及其所创潕溪书院,湘西基层教育才抓住了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在历史长河中,这副楹联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注意到,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的礼物袋上,就印有吴鹤这副楹联,该院对此联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或许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楹联本身,是湘西五百年文脉传承不息的印证,承载着吴鹤办学的初心与情怀,以及对来贤后昆的殷殷期盼,甚至其办学理念与教育宗旨也高度概括于此联。

站在五百年后的时代风口回望历史,莘莘学子从鳌鱼峰走出,遵循并践行着先贤的嘱托,用读书涵养身心,达人达己、立己立人,便也有了这里回音不绝的读书声。

点评专家:罗惠缙

湖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吉首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吉首大学党委委员,主要从事明清至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点评专家:谭良田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文字学研究生。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师从龚鹏程等先生。湘西州文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素读论》《研读论》《识字论》等读经三论先后刊载于《湖南日报》《团结报》。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