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为家,渡车救人!张家界最后一个“汽车轮渡”将说再见

2023-07-12 12:25:4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冠霖] [编辑:洪晓懿]
字体:【

华声在线7月12日讯(通讯员 王姣 邵颖 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7月11日,一列火车伴着悠长的鸣笛声沿着焦柳铁路驶来,铁路斜下方的澧水河上,湘张9122汽车轮渡正好启航。绿树掩映的长长列车与圈圈涟漪中的小小轮渡,交汇成一幅热闹又和谐的图景。

24小时坚守,以轮渡为家

左手掌着船尾舵,右手控制操纵器,李菊梅熟练地操作轮渡转弯前进,动作流畅、一气呵成。河对岸,丈夫朱国庆肩上扛着一袋米,手里拎着一袋蔬菜缓缓走来。李菊梅看到笑着说:“船上的米菜都吃完了,他刚刚去补货去了。”

不到十分钟,轮渡缓缓靠岸。调整好下船跳板,拿掉安全绳,等轮渡上的车辆缓缓下船,李菊梅也走出驾驶室,帮着朱国庆一起将刚刚补货的物资搬进船舱。狭窄的船舱里,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还有睡觉的床铺。夫妻俩趁着没车过渡的间隙,迅速规整好物品。虽然空间有限,但是夫妻俩已然是“收纳大师”,各类物品摆放有序,毫无违和感。

“这不仅是一艘渡船,更是我们的家,当然要打理好!”李菊梅说:“这就是我们的家,吃住都在这里,只有给家里老娘送东西才回去一下。”

李菊梅介绍,自从2005年接手冷水渡的轮渡开始,夫妻俩便以船为家,就连女儿也是在船上长大的。“从嫁给老公开始,就跟着上了船,一直待到现在。”

说起为什么要以船为家,朱国庆轻声说:“这个渡口是阳和土家族乡、甘堰土家族乡和溪口镇出行的重要通道,我们要是不能24小时坚守,乡亲们万一有急事就不方便。住在船上,就能保证渡口畅通无阻。”

义勇双全,渡人更渡“仁”

其实,朱国庆与河为伍的时间已达33年。

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是远近有名的见义勇为典范,先后8次救助落水群众35人,先后荣获湖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见义勇为模范”,还被提名为“全国道德模范”。

1996年冬天的一天,朱国庆在脚迹岩渡口工作。一对夫妻着急赶船,跑着跑着失足掉下了河。船上的朱国庆见状,来不及套上救生圈便跳入刺骨的河水中,把人救上来的时候他冷得浑身发抖。这是朱国庆第一次救人,此后便成了“常事”。

2003年6月12日,搭乘着18名教师去参加毕业会考监考的中巴车,由于刹车失灵在脚迹岩渡口落水。一时间尖叫声、救命声、呼喊声四起,现场乱作一团,朱国庆扯了一个救生圈拼命游向落水点,第一次拖住四个,第二次,第三次,来来回回好几趟,所有的落水者都得救了。

“这是我印象中救人最多的一次,当时力气都用完了。”朱国庆说。

不是每一次救援都这么顺利。2008年2月2日下午4时左右,轮渡刚靠岸,一辆出租车也抵达河边,上船后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车辆瞬间冲破船上的安全防护飞向河中心。朱国庆立即从驾驶室奔出来,衣服来不及脱,抓起两个救生圈就跳了下去。拖着沉重的身体在刺骨的河水中往返好几趟,朱国庆在搭救最后一名乘客时已接近昏厥,后面赶来接应的人才把他救上船。李菊梅说:“当时都吓死我了,这是他救人最惊险的一次。”

贫困户拉建材过渡免费,农村客运班车过渡半价,先后为过往车辆和行人提供帮助2000多次......朱国庆的心底始终保有“善”“义”,大家都说:“朱船长是个大善人!”

新桥完工,眷念的是这条河这个“家”

3公里外,新建的溪口大桥已进入施工的扫尾阶段,不日便会通车,朱国庆夫妻俩空闲的时候会骑摩托车去看看。

“等桥通车了,我们这个渡船就会取消啦。” 说这话的时候,夫妻俩虽然笑着,但满眼都是不舍。

朱国庆轻轻念叨:“桥通了好,乡亲们过往更方便、也更安全。”李菊梅也故作轻松地说:“不开船了,我就不用一年365天一直守在这儿,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了!”

临近中午,需要过渡的车辆不多,他们两人站在河岸上静静望向远方。

“滴滴......”突然,对岸传来车辆鸣笛的声音,夫妻俩收到信号又开始忙碌起来……

夏日的翠绿在河面和两岸延伸,朱国庆“开船”了,澧水河面又被推开。不远处,正好又有一列火车驶来……

有时间,你也可以来这里打卡,瞧一瞧最后一个“汽车轮渡”。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