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她力量”】跨越山海去“授渔”——湖南援非水产专家“铁娘子”何望的故事

2023-07-10 06:43:2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6月底在长沙举行的中非妇女论坛指出,中非妇女拥有共同的追求和梦想,友谊醇厚深远、历久弥坚。多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妇女携手合作,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半边天”的力量。即日起,湖南日报推出《中非“她力量”》系列报道,聚焦中非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中的女性力量,讲述她们感人至深的故事。

跨越山海去“授渔”

——湖南援非水产专家“铁娘子”何望的故事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在埃塞俄比亚民众的餐桌上,罗非鱼如今成了“常客”。烹饪方式也日渐丰富,除了常见的油炸,清蒸、红烧等中餐烹饪技法也被写进了食谱。

让埃塞俄比亚人民吃上自己养殖的罗非鱼,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望功不可没。

20年前,何望有一个强烈的梦想——做一条远游的鱼儿,渡过重洋,去看看神秘的非洲,用自己的知识帮助非洲水产业发展。20年来,何望先后10次援非,对学生们倾囊相授,“只要你有心去创造与实践,贫穷也可以变成富裕。”

在非洲独创设计和建设了第一个标准化“三合一”鱼池,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编写出版埃塞俄比亚第一本水产教学课本《Fish Production》(《渔业养殖》);培训3500多名埃塞俄比亚渔民、水产技术人员……何望带着一片赤诚之心,在非洲大陆逐梦、筑梦。2017年,她被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授予贡献奖。

结下非洲情缘

2003年,38岁的何望通过中埃官方的层层选拔,与30余位中国专家一道,踏上神秘的非洲大陆。

“当时,我在埃塞俄比亚,丈夫在尼日利亚,12岁的女儿在中国。”三个时区的分隔,让何望至今对家庭满怀歉疚。

但家人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一提援非,年迈的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全力支持;“同是科研人员,我最懂得她的执着追求。”何望每次趁着学生假期回国,丈夫邹忠义都会跑到北京迎接。后来女儿结婚、孙子出生,迎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Holeta(霍莱塔)农职院是何望在非洲首次执教的学院,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0多公里。在何望的记忆里,学校小巧简陋,新建的二栋砖瓦房和三栋铝铁皮房坐落在树林中,开阔的空地不仅是解剖实验室,也是全体师生的大会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非洲学生,“他们阳光活泼,眼里充满了求知欲望。”

第一次来到非洲的何望,生活并不适应。家中时不时有蚂蚁大军来袭,猴子串门偷东西、蛇类神出鬼没,半夜还有土狼的嚎叫,闹得她不得安宁。停电也是日常,最长的一次停电8天,她和同事们只能在户外垒石头、捡柴火煮饭,后来冰箱里的食物全部坏掉,只能喝浑浊的水硬撑。手机没有通讯信号,经常处于“失联”状态。何望安慰家人,“‘失联’意味着平安。”

在霍莱塔农职院,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教学内容,何望绘制了多份挂图,在实践课时对照讲解;通宵伏案完成《养殖动物的解剖与生理学》的编写,这本讲义至今还保留在学院的图书馆里;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连纸张都买不起,她自费为他们复印讲义……

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何望与学院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次中国领导到学校考察,一位学生在手掌心写下“I Love China”。

开垦一方鱼池

Alage(阿拉格)农职院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农职院,占地面积4200公顷,在校学生有4000多人。2013年,何望来到阿拉格任教,在这里度过了8年时光。她笑言,每天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

学校虽大,教学质量却令人担忧。作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农职院,没有任何水产养殖实习基地供学生实践;老师们教学纸上谈兵,有些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老师连鱼的种类都会叫错。

没有鱼池,就自己动手建一个!何望暗下决心改变现状,起草了一份长达16页的项目报告书,从地址选择、鱼池的种类和设计、建设预算等方面阐述了修建鱼池的迫切性,并得到了学院的认可。

第一个难题迎面而来:在埃塞俄比亚强紫外线环境下,单纯用混凝土建造鱼池容易开裂、成本又高。何望从古人建造泥土房中得到启发,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常见的苔芙秸秆,混合白蚁土、普通土等,独创了“三合一”鱼池。

进入施工阶段,麻烦不断。施工第一天,学院仅派了2个工人,施工方式也很粗放——拿铁锹一锄一锄挖,用一只编织袋来回抬土。“这可是要建一个20米×10米×2.5米的苗种池呀,猴年马月才能完工!”何望十分诧异,立马找到学院要求增加工人并改善抬土措施,并组织所在学科10个班的学生参加鱼池修坡,还争取到学校经费组建了学生志愿者队。

其他的难题也被逐一化解:建筑材料缺乏,便带着学生从10多公里外的河床拖来沙石,从学校仓库搜罗旧水管和焊条;工人积极性不高,就免费提供早餐和下午茶,还打卡发奖励……鱼池一锄一铲挖了近4个月,何望把进展都记录进了朋友圈,以至于国内的朋友调侃她,“跑到非洲当农民去了。”

2015年,第一批400尾罗非鱼种投入鱼池,何望喜极而泣。后来,阿拉格的各类鱼池发展到14个,总面积达4816平方米,成了埃塞俄比亚全国水产培训基地。

学校建筑处总经理Mr.Ragesa(拉格萨)是个瘦高个儿,经常想方设法帮助何望完成鱼池项目。拉格萨真诚地对她说:“我喜欢和你一起工作,我会一直帮助你。”

“鱼池是何望老师的心肝宝贝。”来自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马玉捷是援非队伍的一员,与何望同住一间宿舍。在马玉捷的记忆里,何望每天教学任务一结束就扑到鱼池里,一待就是半天。

何望用努力和坚韧换来了尊重与敬爱,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铁娘子”。

种下一片树林

在阿拉格农职院,学生们毕业后都会种下一株小树苗,希冀成材。何望记不清为学生们种下了多少棵树苗。

何望的真心付出有目共睹。“你总是那么强大,感谢您为学校做的巨大贡献。”阿拉格的校长Dr.Kebede(凯贝德)每每见到何望,都忍不住夸赞。援非期间,何望培训了3500多名埃塞俄比亚渔民、水产技术人员;从2018年开始,还为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官员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

埃塞俄比亚小伙Endashaw(恩达苏)今年33岁,正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动物遗传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曾是何望在阿拉格的助教。2017年,“做事不讲价钱”“脑子灵泛”的恩达苏在何望的鼓励和支持下来到中国求学,一待就是6年。

“何望是我的第二个妈妈,她成就了我,我们是一家人。”恩达苏打心底感谢她的无私付出,“何望妈妈富有创造力、乐于助人,永远不知疲倦,全心全意做实事。”

回忆起修鱼池的那段经历,恩达苏说,阿拉格有许多外国老师,何望是唯一一个能从学校争取到经费的老师。在恩达苏看来,何望代表的中国老师和其他外国老师不太一样,“其他国家的老师和我们讨论的内容,更多是涉及理论方面,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应用。而中国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

在何望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埃塞俄比亚学生来到中国求学:Merga(梅加)在华南农业大学主修预防兽医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在兰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Belete(布拉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拿到了农学博士学位,寻求进一步深造……

在援非20年的时光里,何望亦见证了非洲妇女同胞的勤劳与勇敢。在津巴布韦,她帮助家庭妇女Patience(帕醒)养殖罗非鱼,成功投产后还吸引了妇女团体组织前来参观学习。在埃塞俄比亚,何望遇见了一名10年未见的霍莱塔农职院学生,她已成为当地技术骨干,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从事渔业养殖……

今年下半年,何望准备再度启程非洲,探望她心心念念的“宝贝”鱼池,“三年了,阿拉格的树苗都应该长大成材了吧。”

(一审:龙晓龙 二审:刘乐 三审:谢峰)

相关专题:中非“她力量”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