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非遗匠人② | 杨敬莲:敲响千年鼓韵,舞出传承新路子

2023-06-26 11:08: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贺瑜 傅聪] [编辑:朱格林]
字体:【

编者按:

湖湘大地尽显非遗之美。6月24日,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湖南,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从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湘西苗族鼓舞,到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节目聚焦湘楚大地的非遗技艺,展现芙蓉国里独特的湖湘文化。为展示湖南非遗之美,华声在线特别策划“你好,非遗匠人”系列报道,聚焦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华声在线6月26日讯(记者 贺瑜)在一面猩红的苗鼓前,身着苗家传统服饰、胸挂银链的女子正挥舞着鼓槌,鼓声时而粗犷奔放,时而轻快悠扬。伴随着身体的舞动,银器碰撞发出的清脆“叮呤”声与鼓声相互应和,悦耳动听。

这是湘西苗族鼓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敬莲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有关非遗技艺教学视频中的一幕。一两分钟的短视频,犹如一个微纪录片,让更多人遇见非遗、爱上非遗艺术。

传统鼓舞新演绎,舞进“鸟巢”大舞台

杨敬莲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龙鼻嘴村又叫墨戎苗寨,这里苗家习俗世代相传,苗族特色文化气息浓厚。早在1993年,墨戎苗寨就被评为“苗族花鼓之乡”,后来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龙鼻嘴村,无论男女老少,在农忙闲暇时都喜欢打鼓。在妈妈石爱花和周围村民们的影响下,杨敬莲从小就喜欢上了苗鼓。回想起小时候学习苗鼓的细节,杨敬莲说,那时,村里只有几面鼓,平时只能敲板凳或者床边练习,但自己仍旧乐此不疲。她知道,只有成为公认的“小鼓王”,才能站在真正的大红苗鼓旁,尽情击打,自由跃动。

1993年,村里组建了苗鼓队,将爱好苗鼓的年轻人和小孩集中在一起练习、表演,13岁的杨敬莲也参与其中。每逢三月三、四月八、赶秋等传统节庆活动,杨敬莲都会专门去观看苗鼓表演,对她来说,这是一个观看成熟苗鼓表演者的好机会。台上,鼓槌上下翻飞,红绸飘舞;台下,小小的杨敬莲眼里心里都满是那面红色的大鼓与舞者跳跃的身影。

后来,妈妈石爱花与朋友们购买了一面苗鼓,组成了四方苗鼓队,杨敬莲便跟随鼓队前往古丈县周边参加各类活动,这更加激发了她对舞台的兴趣和热情,她的鼓声在苗寨中、在大山里不断响起。

当地的一位老板被她和队友们对于苗鼓的热爱打动,为她们捐赠了4面鼓,这时,杨敬莲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鼓。从2005年开始,她外出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活动,并在湘西州德夯鼓文化节上获得了女子苗鼓个人二等奖,还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与各类展演,登上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舞台。

为了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四方鼓的魅力,杨敬莲让这项传统的苗族鼓舞技艺焕发新光彩。过去的湘西苗族鼓舞只有鼓声,为此,杨敬莲添加了配乐,还增加了木叶吹奏这一苗家民间艺术的展示环节,甚至表演中间还会边唱苗歌边舞,这样一来,苗族鼓舞便更具观赏性;以前老一辈传下来的鼓舞动作不够舒展,几乎没有舞蹈技巧,杨敬莲将鼓舞更加舞蹈化,比如,给单人鼓表演添加一些劈叉、下腰、旋转等基本功,更好地展示苗鼓文化;传统的苗鼓体积较大,不便搬运挪动,杨敬莲将其改良变小,方便外出表演时托运。

非遗文化薪传,旅游兴村添活力

近年来,地处湘西黄金旅游线张家界至凤凰中段的默戎镇龙鼻嘴村,依托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湘西鼓舞、古丈毛尖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墨戎苗寨景区,如织的游人吸引了在外工作的村民们纷纷回乡,杨敬莲也成为其中一员。在外务工多年后,她终于在家门口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职业。

现在,杨敬莲已是墨戎苗寨景区演艺部的负责人,每天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她都会带领队友们在景区进行湘西苗族鼓舞表演,她说,以前自己打鼓都是出于心底的热爱,而如今,是热爱也是事业。

在被认定为湘西苗族鼓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后,杨敬莲说,其实自己一直都在传承,不同的是,如今自己的传承变得更加系统化了。在寒暑假,杨敬莲都会开班教授湘西苗族鼓舞,并利用朋友圈广泛宣传。她表示,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前往鼓舞传习所免费学习。她还经常受邀去乡镇、社区、高校等教学苗鼓,将非遗技艺带给更多人。杨敬莲粗略统计了一下,经她教授的学生已超过3万人。

谈及未来发展,她说准备筹办一个非遗传习基地,将苗歌、苗族八合拳、苗画等非遗瑰宝纳入其中,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去。杨敬莲表示:“苗鼓是苗家的宝藏,希望能把它带去更大的舞台。”

(视频拍摄:傅聪,视频剪辑:王佳敏,海报设计:贺熙)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你好,非遗匠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