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长沙太平街百年前老字号的生意经

2023-06-14 07:01: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谭登] [编辑:潘华]字体:【  
“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史”,这条老街400多家商铺鳞次栉比,时尚新消费、湖湘风情美食,令人目不暇接,今年以来吸引近千万人次打卡,一街流金淌银。

诚信经营、创新消费、抱团互助、善及四方的从商品格,滋养老街之魂;传承与创新、传统与先锋碰撞吐纳,历久弥新——

长沙太平街百年前老字号的生意经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史”,这条老街400多家商铺鳞次栉比,时尚新消费、湖湘风情美食,令人目不暇接,今年以来吸引近千万人次打卡,一街流金淌银。

前不久,民盟中央调研组来到太平街调研文旅消费,赞叹老街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焕发了青春活力。调研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德胜教授说:“年轻消费群体培育了老街一批新生代消费品牌,全国年轻人坐高铁、打‘飞的’过来感受老街烟火,太平街已成为长沙旅游必选项之一。”

太平街消费品牌层出不穷,有“基因”流淌。据1936年出版的《长沙指南》统计,当时太平街各类商号就达132家,有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宜春园戏园等一批清代以来的老字号。专家表示,如今,这些百年前老字号虽已消失,形不在,但诚信、新潮的“生意经”不死,融进老街商业血脉,滋养一街“长红”。

▲长沙市太平街游人如织。 (资料图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乾益升

采取订单式生产,“公司+农户”经营

清末太平街是长沙米市聚集地,乾益升粮栈是最有名的一家,由长沙富商朱昌琳所设。

朱昌琳发迹有点“偶然”。他本是一名儒生,未获功名,27岁那年在唐姓官宦之家教书。唐家广有田地,那年佃户送来的租谷生了芽,500文一石也卖不脱。唐家同意朱昌琳赊进几千石芽谷,以后再付款。次年,咸丰元年(1851),天灾大荒,谷价骤涨10倍,朱昌琳赊进的这批芽谷卖到了2700文一石,一夜暴富。唐家仁义,仍按原来议定的一石500文价格收款。朱昌琳发达后,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储粮达10多万石。

每年春节前后,朱家都要在长沙城内发放年米,救助贫民。在乡间,对孤老无依的老人发放粮折,老人凭折可领取6石稻谷。朱昌琳热心公益,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道路,疏浚河道,颇多善举。

“乾益升”还兼营淮盐和茶叶,在南县乌嘴一带辟有盐运码头。在安化采购茶叶,加工茯砖,分销至陕、甘、青、新、蒙等地,部分转口俄罗斯。朱昌琳最看重信誉,经营安化茶叶,前往产地与茶农约定种植面积和产量,预付三成定金。

在长沙东乡麻林、果园、金井等地设有茶场,收购茶农所产茶叶,制成绿茶、红茶和砖茶,用朱漆木匣盛装,盖上“乾益升”牌记,享誉一时。曾有劣商假冒“乾益升”茶牌名,混迹市场,承销商来“乾益升”交涉,朱家重信誉,竟将全部赝品议价买下。

朱昌琳预付定金、收购茶农所产的做法,也是早期有见识的商家采取“公司+农户”订单生产雏形。如今,长沙米市依旧繁荣,规模远非乾益升粮栈可比。但是,“乾益升”旧址仍在太平街提醒商家,民生为本,为富行善,莫忘乡邻……

利生盐号

做活“信誉+服务”的用户生意模式

太平老街除“乾益升”做淮盐生意之外,1853年由胡自成、陈晓吾合资创建的利生盐号,是经营盐业较大的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利生盐号转入了长沙盐业公司。至今,该处旧址墙上,还保留着利生盐号的繁体字招牌。

利生盐号起初经营油盐杂货,本小利微。胡茂春继承祖业后,制定一套颇具“利生”特色的经营制度,扩大业务,以盐和茶油为主,兼营棉纱,着重门市零售,辅以批发。长沙湘江以西一带油盐零售生意,几乎被其独占。湘北湘中的客户都来利生盐号批发,日营业额一度达到1000块银圆(至少相当于40万元人民币)。

利生盐号要求极严,职员所穿衣服没有口袋,不能私藏贿赂。零售的各种盐,专人负责筛选,筛出的泥屑杂物用木桶装着,让顾客一目了然。至今,还有一些老长沙人说“利生的盐咸一些”,说的就是其盐色洁质纯,得到消费者信任。

有一段严守信约的佳话:那时物价不稳,许多殷实人家将钱存入利生盐号,按存钱当日价格换算成茶油,存户随时可以持存油凭证提油,从不失信。1938年文夕大火,利生盐号毁于一旦,急坏了那些存油户,他们担心自己的油没了。没想到,利生盐号竟拿出一个“反常”的新招,多方筹措资金,挨家上门退还油款,一时感动街巷。

有趣的是,当时平江、浏阳、湘阴等地农民以纺纱织布为副业,需要棉花做原料。胡茂春看准商机,在津市、常德采购棉花,加工储备,客户到利生盐号批发油盐时顺便买走棉花,购买棉花又顺便买走油盐。油盐与棉花形似“左右手”,生意以买家需求为上,利生盐号百年前就将“信誉+服务”的用户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做活了生意。

宜春园

不售戏票只卖茶,“视听之娱”新消费

太平街百年前老字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古戏台原址犹存。宜春园古戏台2007年重建,古韵十足,华美大气。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民国时长沙有四大茶馆——黄兴南路的德园、八角亭的大华斋、老照壁的徐松泉和太平街的洞庭春。政界教育界人士爱去德园,工商界人士习惯聚集大华斋,手艺工人喜欢到徐松泉,行栈老板及经纪商爱去洞庭春。点心也各有风味,德园包子皮薄馅足,大华斋的脑髓卷透油松软,徐松泉的烧麦如食珍珠,洞庭春的油饼香甜松脆、油而不腻。

洞庭春是四大茶馆中唯一以原有建筑为店铺、至今仍在经营的老字号,被称为长沙老茶馆“活化石”。长沙天心区文管所负责人文亮介绍,洞庭春茶馆保留了长沙老茶馆方桌板凳的摆设风格,一杯茶1元,一碗早餐面条7元,“茶客清早7点上门,一杯茶续水,哪怕坐一天,老板也不急不恼,延续着老长沙市井味道。”

史料记载,宜春园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业,当时为湖南首家湘剧戏园,仿北京“广德楼”戏园款式,大厅内造3面舞台,开湘剧戏园演出先河。此前戏班子只在庙会流动演出。

宜春园实际上集戏台、茶馆于一体,厅堂内排列八仙桌,看客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看戏;堂倌提着大铜壶穿梭其间,为看客添水、送热手巾。戏园不售戏票,只收顾客茶钱,这种清末年代称为“视听之娱”的新消费模式,风靡长沙。

现在,原址复建的宜春园古戏台时常上演湘剧、花鼓戏和非遗表演。“只要有表演,台下人山人海,考虑安全问题,往往要限制演出场次。”文亮说,如今,游客到宜春园,可重温喝茶看戏的民俗街景,还能寻访长沙休闲消费经济的渊源。

杨隆泰

“草根”崛起,抱团带动“产业链”

杨隆泰钉子铺,也是太平老街的著名商号,由宝庆(邵阳)人杨长贤兄弟开办于清咸丰三年(1853)。时值曾国藩奉清廷谕令,在湖南办团练,训练湘军,营造水师战船,需要大量铁钉。杨家兄弟抓住商机,承接了战船用的铁钉业务,从以前摆地摊搬进门脸,取名杨隆泰钉子铺,参与战船建造,获利颇丰。

杨隆泰钉子铺一跃成为长沙城最大的五金大户,经营手工锻造铁钉、木匠钉、木屐钉、雨鞋钉、铁锁等,宁乡、望城、湘潭等地生意人和乡民都来买货,生意红火。

随后,杨氏家族、同乡纷纷来长沙开设铁铸品店铺,至清末增至9家,多为父子、兄弟经营。当时,这些“草根”商家生意互通,形成一道铁制品“产业链”。文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在太平街、下河街一带还聚集了很多邵阳人开设的商铺,同乡互助,延续着抱团经营传统。”

20世纪初,太平老街还发生过一起中西纠纷。1904年长沙开埠,英国商人贝纳赐看中了太平街,开设了长沙第一家洋行,命名“豫亨泰”洋行。长沙城内以绅士王先谦、孔宪教等为首,各商家抱团,强烈要求取缔“豫亨泰”,抵制其运货进城。贝纳赐不甘心,通过英国驻华使节向清政府施压。然而,长沙绅商毫不妥协,“豫亨泰”在太平街开设一年多,连货物也无法运送入城,只好要挟当局给一笔补偿后,草草收场,结束了这场中西冲突。

而“杨隆泰”以“草根”“实干”的犟脾气,一直将钉子铺开到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转入公私合营,成为今天老长沙人仍要谈及的太平老街“百年老店”。

■记者手记

百年“生意经”薪火赓续

时光转过100多年,太平老街见证长沙近代商贸繁荣的百年前老字号,多已消散在城市变迁云烟中,但其诚信经营、创新消费、抱团互助、善及四方的从商品格,厚植老街之魂。传承与创新、传统与先锋碰撞吐纳,历久弥新。

屡次更新后,太平街愈发厚重时尚,沿街411家实体店烟火万千,其中创意文化类业态254家,占比61.8%。31栋优秀历史建筑守护老街,建筑有形,精神不灭,入驻荣宝斋、名家工作室、美术馆、文创集市、非遗项目、文旅互动体验等新场景,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黑色经典、承源百年古酒馆等一批新品牌崛起。百年前老店的经营创意符号被重新唤醒,从老字号到新生代、从传统买卖到文创景观、从沧桑老街到网红标签……旧与新链接共融的消费“潮”图,薪火赓续,生生不息。

2022年太平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百年“生意经”有了新的传唱,各类网红文创新消费、夜经济成了新名片。老街不变的是一街繁华,转身已是新的百年。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