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进入数字化行业“乘风破浪”。2022年10月,人社部公布了职业分类大典,其中共标注了97个数字类职业。这些数字新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挑战,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湖南日报·华声在线从5月23日起推出《解码数字新职业》系列报道,记者走进数字新职业工作现场实地探访,带领读者近距离了解数字经济领域新职业。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贺威 通讯员 谢旭 实习生 姚俊文
【新职业画像】
工业机器人和人一样,需要日常保养、软硬件维护升级,出了故障还需要维修。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就是给工业机器人看病的“医生”。
【新职业现场】
走入山河智能高大的焊接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焊接生产线。
生产线上,焊花飞溅,黄色身躯的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忙个不停。它们按照设定的程序,正在焊接挖掘机斗杆、动臂。每台机器人配备了一名机器人操作员,随时观察机器人的运行状况。
工业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已成为智能制造生产线上的“标配”。
“焊接机器人出现故障的时候怎么办?”记者问。
“一般来讲,焊接机器人出故障的几率比较低。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配备了专业的机器人‘医生’——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26岁的张哲就是山河智能L厂区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负责该区域40台机器人的健康运行。
5月22日上午10时,身着蓝色工装、头戴橙色安全帽的张哲在生产一线来回走动,与操作员交流,巡视机器人工作状态。这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
“如果机器人出现故障,操作员会通过手机系统报修,拍下照片或视频传送到运维员端,以便运维员作出预判。”张哲介绍。
接到报修后,张哲会快速抵达维修现场,第一项工作是查看错误代码,然后确定错误代码所指的故障范围。
“一旦确定范围,就相当于找到了病因,再经过检测后排查是否是零件故障。”张哲告诉记者,机器人“本人”的常见病是传感器失灵或者损坏,维修也很简单,更换传感器即可。辅助机器人的外围固件故障也大多是“常见病”,跟人的感冒发烧一样,处理都比较简单。
“有没有遇到疑难杂症?”记者好奇。
“没有错误代码的故障比较棘手,好比一个人生病,却说不出到底哪儿不舒服,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判断。”张哲说,通常这种情况要先处理通信故障,逐一排查,到底是通信线路或是电路问题,还是软件出了BUG。解决了通信故障,恢复机器手臂和背后主机间信息传输,待出现错误代码,再根据代码按图索骥进行维修。
张哲是宁乡人,毕业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控制专业。入行6年,他所在厂区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了20倍,对“机器人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项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张哲说:“这是个细致活儿,粗枝大叶不行。”
张哲最近一次处理的故障是编码器损坏导致的外部轴故障。
“编码器像眼睛和大脑,可以测量机器人位置和移动的距离,并将位置和距离转化为数字信号,用来指挥工业机器人移动。”张哲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机器人在正常状态下,会沿着固定的路线移动不发生偏移,是因为此时的零点正确。在机器发生故障更换编码器后,机械臂“关节”部位机械零位上的零点会清零,需重新转动“关节”标定零点。
“给人的眼睛和大脑看病,需要胆大心细,给机器人看病也一样。”张哲说,标定零点的操作,需要像调试显微镜一样,先以30%的倍速调至大概的位置,再以5%至1%的倍速精调,对准厂家标定的零点刻度。“只有通过长期摸索,才能又快又准。”
“成为一名优秀的运维员,就要把机电理论打扎实,熟练掌握数控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技能。”张哲说。
目前,整个山河智能的工业机器人达100多台,这就需要一批像张哲这样的“机器人医生”。目前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工作的有34人,有4人通过了职业等级认定,张哲是其中之一。
“随着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谈到未来发展,张哲语气轻快,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学习PLC编程,以便更好处理机器人本体与伺服电机等外围设备的协调运行,提高机器人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