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书记去调研】好茶好猪好“钱”景

2023-05-18 06:49: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曼斯] [编辑:洪晓懿]
字体:【

好茶好猪好“钱”景

——宁乡市委书记张作林调研茶叶、花猪产业

张作林(左一)在调研宁乡花猪的原生态饲养方法。周娉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曼斯

【调研主题】

沩山毛尖,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乡县志》中称“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宁乡花猪,中国四大地方名猪种之一,肉质、风味俱佳,爱之者众。

但两者的产业规模、市场销售始终有限。沩山茶企苦恼:“茶的品质明明不错,但市场规模总是做不起来。”花猪养殖户困惑:“到处有人说想吃宁乡花猪肉,过了旺季,猪长到200斤都没人买。”

群众提出的这两大问题,如何解决?

百年前,青年毛泽东乡村“游学”第一站就是宁乡。用好传家宝、走好传承路,正所谓“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4月底,记者跟随宁乡市委书记张作林走进茶园、猪舍,调研问计。

【把脉问诊】

“九龙治水”难成事,品质参差市场窄

层峦叠翠,薄雾浮香。登高至海拔800余米处,宁乡市沩山乡八角溪茶园尽收眼底。

4月底,连绵春雨令梯田如坠云海。山腰处,几人持伞而立。

茶园经营者黄雪钦与张作林交谈:“这片茶园有400多亩,是沩山毛尖的原产地,产的都是高山有机茶。”

张作林微微抬起伞檐,望着直入云端的茶山:“这么陡的坡,机械怕是难上去吧。”

“大部分靠人工。现在人工费用高,采1斤明前茶就要几百块。”

“1斤能卖多少钱?”张作林问。

黄雪钦从茶树上摘下两叶一芯,叹了口气:“明前茶两千多块,便宜的几十、几百块。”

“好茶为什么卖不起价?”张作林一问,在场茶农众说纷纭。

带着问题,张作林一行向下一站出发。

沿公路盘旋而下,车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虽说现在都用机械制茶,但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仍大有讲究。有些茶企制出来的茶,口感、风味都胜人一筹。掌握这些技术需要丰富的经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摸透。”当地干部说。

“这么说同是沩山毛尖,出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怎么会晓得哪家茶叶好?”张作林说。

沩山毛尖大大小小的茶企,出现了10多个品牌,都知名度平平,品质莫辨,消费者雾里看花。

说话间,一行人已到沩山炎羽茶业有限公司。远远听见厂房里机器轰鸣,人未至,茶香已扑鼻而来。走近一瞧,数百米长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透绿的鲜茶在机器里变换形态,茶香也愈发浓郁。

张作林饶有兴致地看完制茶流程,同企业负责人姜配良聊了起来:“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沩山有几家?”

“这一套下来投入蛮大,购置齐全的很少。机器制茶出品率高,品控也稳定。”

张作林话锋一转:“如果让没有设备的老乡来你这里制茶,你怎么看?”

“我们也晓得,沩山毛尖不是一两家能做起来的。如果搞合作,具体怎么操作,还要靠政府出面。”

张作林前期了解到,沩山毛尖总量并不大,9家茶企各自为政,政策无法集中扶持,发展成本成倍增加。

种种问题的症结,都集中在资源整合上,乡政府也一直有撮合茶企抱团发展的想法。耕耘多年,企业并非不清楚利害关系。但现实问题摆在这里:合作如何开展?利益如何分配?

一行人在村民家找了间堂屋,一人一把板凳,坐得近,心也近。平日里闷在心里的想法,此时敞开天窗说了出来。

有的认为政府要重点扶持2至3家标杆企业,小企业跟着大企业走;有的觉得维持现状,小有发展就心满意足;也有企业担心自家人微言轻,合作无异于自毁前程……不过,大家都认同一点:抱团发展确实是壮大沩山毛尖的必由之路。

张作林清楚,立场不同,想法各异。愿意开诚布公说出顾虑,才能找到消除顾虑的方法。他分析:“别的地方茶做得越大,成本越低,品质越稳定。如果不整合资源,沩山毛尖还能占得多少市场份额?”

大家都懂得其中的道理,一时间陷入沉思。

离开村民家后,张作林给当地干部出题:捋顺思路,制定产业标准,保障茶企利益,向外开拓市场……必须要蹚出一条新路子。

养在山窝人不识,“土猪进城”销售难

向南40公里,是宁乡花猪发源地流沙河镇。这里的正宗土花猪,都是采用传统的熟食饲养。

不一会儿,就到了流沙河镇草冲村。刚下车,养猪户贺桂香忙不迭地引着一行人进了栏舍。里面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异味。见有人来,花猪们拱着嘴巴,挤在栏杆边“看热闹”。

张作林看着憨厚可爱的花猪,笑着问:“桂香呐,你这花猪养得好啊!都喂的么子?”

“萝卜菜、芭蕉树、红薯叶,剁碎了煮熟。这样喂出来的花猪细嫩、喷香,硬是不一样。”

“现在毛猪一斤多少钱?”

“18块。宰杀好的肉30块左右。”

张作林有些着急:“这么好的猪,价格也不贵,怎么会滞销?宁乡花猪名声在外,我有朋友想买都买不到。”

说着,他拿出手机:“桂香,我加你微信,帮你推广推广。”

贺桂香喜笑颜开。添加微信好友后,她说起难处:“我们销售渠道单一,靠熟客来订;等公司来收,有时销得没那么及时。”

消费者无处可买,养猪户无处可卖。花猪出村为什么这么难?

流沙河偏居宁乡西部,距离最近的屠宰场要1个小时以上车程,宰杀1头猪费用200元,农户很难负担这笔开支。但未经定点屠宰的猪肉又无法上市销售,不少农户选择贩卖生猪,将这笔费用转嫁给合作伙伴。如此一来,销售渠道进一步变窄,局面难以打开。

位于流沙河镇鸿富村的花猪小镇餐饮店,是不少农户的合作伙伴。张作林赶到时已近下午,店内只剩几桌客人。这里不仅可以吃全猪宴,还挂着一条条新鲜的花猪肉。食客品尝后,不少人还买了一些带回去。

这家小店日营业额近万元,出乎张作林意料,“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产融合是好路子”。

【调研感言】

“接二连三”,农村特色产业闯出新名堂

宁乡市委书记 张作林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宁乡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从未忘记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始终将产业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聚焦产量、质量、价格话语权、品牌等,努力把产品变产业,让好产品拥有好市场、好想法变成好办法。

当然,产业振兴的发展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拿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

发展沩山毛尖的当务之急,是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对接市场,全力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同时,利用沩山现有资源,以旅带茶、以茶促旅,实现茶旅融合。

宁乡花猪产业的突破点,在于用工业思维、工业手段、工业资源抓发展,打通从农场到工厂再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条,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和长沙近郊的区位优势,推动宁乡花猪产业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科普教育、餐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产融合同样适用于烟草、栀子花、柑橘等产业,是宁乡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凭借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产融合新模式,推动农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成功闯出新名堂。

【调研之后】

沩山毛尖要解决市场规模小、售价低、品质参差等问题,得先实现资源整合。调研之后,相关领导、行业专家一波波上门,探讨如何抱团发展。

以前谈整合,思路局限在9家企业合并。现在,大家有了共识:政府出面,引导成立一家平台公司,统一负责沩山毛尖的生产、加工、包装、宣传、销售。茶企自愿入股,也可向平台公司出售鲜茶。这一模式得到大多数茶企认可,如今在稳步推进中。

同时,结合山水人文特色,沩山精心设计了旅游指南,发展春采茶品茗、夏避暑纳凉、秋采风摘果、冬登高赏雪“四季游”。

在流沙河镇,贺桂香经常接到买猪客户的电话,一聊才知道“书记推介官”起了作用,张作林私下给她介绍了客户,还发微信朋友圈推广。短短10多天,贺桂香就卖了40头花猪。

贺桂香接了个任务,镇里计划全域推广原生态养殖,请她给养殖户上课。最近镇政府拍宁乡花猪宣传片,又请她做主角。

相关部门也来实地考察了,正在探讨解决定点屠宰的问题,这让养猪户信心倍增。

流沙河镇还将以“公司+养殖户+村级经济合作社+政府”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监管花猪品质,实现多方共赢,并结合预制菜“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特点,开发花猪扣肉等产品,推动以工促农、融合发展。

沩山毛尖、宁乡花猪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华声在线全媒体将持续予以关注。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

相关专题:我随书记去调研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