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湖南之星】吴文慧:让中国高铁拥有更强“大脑和神经”

2023-03-22 08:34:5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畅畅]
字体:【

文字//图片/视频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 邹尚奇 秦钰雯 宋太桓

【名片】

吴文慧,1980年8月生,中国中车资深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近20年的研发历程中,作为核心工程师,完成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研制,通过自主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工程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我国高速列车从“跟随”到“领跑”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获评湖南省“卓越工程师”。

【故事】

聚精会神盯着电脑屏幕上各种跳动的数据和代码,不断敲着键盘,时不时接听电话……3月20日上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硬件技术部部长吴文慧正在自己的工位上忙活。那些外人看不懂的“代码”,其实正是我国高速列车能够变得越来越智慧的“密码”。

2006年,株洲伢子吴文慧攻读完硕士回到家乡,加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彼时,这个青涩稚嫩的小伙子怀着些许懵懂,成了这里的一名硬件工程师。

他生长的年代,是慢悠悠的“绿皮火车”还盛行的时代。工作后,他从前辈口中、海量资料中才恍然惊觉,原来“绿皮火车”如此不一般——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中国铁路一直是“自己干出来的”。

时代在前行。2012年,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要向“高铁时代”迈进。

那时候的吴文慧,已是株洲所研究院基础研发中心系统工程师,要负责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当时,中国铁路还是时速200公里的水平。在引入国外系统后,吴文慧跟着前辈们在实践中发现,那套系统更偏重“可靠性”,但技术陈旧,系统已经趋于固化,几乎没有扩展性,无法增加新的功能。

“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发现它对我国本土情况‘水土不服’。”吴文慧回忆,当时,大家都在想着,要做一个自主研发、真正适应于本土的系统。

“此时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一代通信技术已经在机车领域大规模使用,将这套成熟的技术使用到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上,主要挑战是网络规模变大、设备数量剧增,整车控制点位从300左右陡增至3000多。”吴文慧说,这也意味着,对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更高。

紧锣密鼓、披星戴月地筹备,只为全心全力推出完全属于我国的“中国高铁”。

吴文慧记得,那时候,宿舍和实验室隔条马路,自己的生活“两点一线”。他和前辈、同事们扎在实验室里,每天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不断刨根问底,失败了就重来。

日复一日地付出,大家终于看到了坚持的意义——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上,我国解决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可以放心出口海外市场。

探索,仍在升级。此后,吴文慧和团队伙伴们研发了基于实时以太网技术的第二代网络系统,并在“复兴号”以及一系列新车型上批量使用。“相较于我们的第一代通信技术,第二代网络系统的带宽从1.5Mbps升级到了100Mbps,这意味着高铁的通信、计算、存储性能大幅度提升,升级、诊断等智能化程度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眼下,飞驰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高铁已经领先国际,有了强有力的“大脑与神经”。回望过去17年的奋斗,吴文慧也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历史性时刻”。

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既要满足4000米海拔高原运行的要求,又要适应线路多隧道、高架桥等危险地段的安全性需要,这也是“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上青藏高原;京张高铁开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沐浴于北京冬奥会之荣光……“这两条如此神圣的铁路,我都曾参与其网络控制系统研发工作。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高铁的科技感、智慧感,是我的荣幸。”他笑了。

眼下,他们把眼光瞄准了新的目标。一旦实现,将会把高铁上目前分散的各种系统“打通”,让各类数据全部“流通”,便于高铁动车能实现更精准的“可控”。

不过,困难也就更多了。吴文慧深知,打破系统间的“壁垒”,能真正转换成更好的效应、更多的知识、更强大的体系,绝非易事。

但他有信心——曾经,中国的“绿皮火车”时代,控制系统“全靠自己干”。如今,“把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的使命,已落在了自己这辈人肩上和心里,正激励着他和战友们不断前行。

相关专题:科创湖南之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