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古桥的落石

2023-03-17 09:25:4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甘棠村庄重的文庙,清晰地倒映在古桥洞水波中。(刘晓银供图)

刘晓银

“北有张谷英,南有上甘棠”。早听说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村是湖南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它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完好保存了200多栋古居民建筑,还有座塌了半边却不许修的石桥,我一直想去探个究竟。

春光正好,我和几位朋友自驾抵达这个湘南边陲小村。村口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河上有座约30米长的青石拱桥。暮霭沉沉,隐约可见对面两个山头,一左一右屹立在村庄边。近看檐角高翘,青砖灰瓦的古村落轮廓,与四周郁郁葱葱的古木交相辉映。此时,鸟儿们正在归巢,喈喈之声悦耳动听,仿佛在告诉劳作的人们,该回家休息了。很有明朝《甘棠八景诗》中“独石时耕景色明,甘棠晓读旧书声”的画面感。

石桥由硕大的青石垒成,每一块都被无数脚掌打磨得很光滑。拾级而上,经过第一个桥拱时,没想到前面的桥面突然变窄,原来是第二孔和第三孔桥面塌了整整半边,只留下右边的一半,仅仅只有一米多宽,并且两边没栏杆。

我们小心翼翼地互相搀扶着,趁着暮色,艰难地“爬”过桥头,入住桥头东寨门的唯一一家民宿。刚见到民宿店的周老板,我们便满怀疑惑地问为什么不修桥。

周老板含笑回答:“别急,你们自然会知道答案。”

接着,他热情地介绍起村子的来历:唐初以前,江永是蛮荒之地,至唐玄宗开元时,钦定周氏如锡、如镝兄弟挂印南征,平定叛乱以后,周氏兄弟年迈,其二十四子嗣分脉,其中一脉到江永县上甘棠村开枝散叶。现在上甘棠村有453户居民,1700余人口。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走进村里的博物馆。刚进门,就见一个“人才辈出竞风流”画展映入眼帘。它展出的是自唐高宗开科考制度以来,千年周氏家族走出的101名文武官员的水粉画像。这些画像个个栩栩如生,官阶有尚书、节度使、太守、宣政大夫、将军、刺史、知州、县令等,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一个偏僻小村,前前后后出了这么多人才,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此时我得知:村里大官辈出,却从不出贪官。原因何在呢?我特意请教村委会周主任。周主任二话不说,干脆地带我们到300米外的桥头西南,去月陂亭看祖训训诫碑。

月陂亭是天然石亭,古驿道穿亭而过,在亭里数十米长的石壁上,刻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24方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的“忠、孝、廉、节”碑,碑刻每个字高约2米,宽1.5米,遒劲有力,气势磅礴。公元1273年,文天祥南下镇压广西叛乱,在江永县停留驻扎。时任杭州太守周德源正好回上甘棠村探亲,听说自己敬仰的偶像来了,便上门拜访。临别,文天祥书赠这四个字给他。八年后,听闻文天祥英勇就义,周德源痛哭流涕,随后辞官回老家,将其刻成牌匾,以此缅怀英雄,激励后人。乾隆时期,县令王伟士临其于月陂亭石壁,流传至今。

此后,这四个榜书大字被湖南各地争相模仿,“忠孝廉节”精神也更深远地传昭世人。

周主任说,我们村的十大祖训中,“敬奉祖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敦睦族党,尊敬老成,严别男女,教训子弟……”等实际上就是“忠孝廉节”的细化和落实,村里每年都要把孩子们聚在一起,朗诵《祖训十条》。

石桥的另一端,有一块由四根粗梁挑起的、两个月型拱门的大门楼。两棵有如巨伞的青翠桂花树,映照着门楼外墙,墙上白底已斑驳,带着雨水的印记与岁月的沧桑。门楼中间有一个桌面大的红五角星,下面镶刻着:上甘棠小学。校园古香古色,丹桂沁人心脾,读书声音朗朗。

紧挨学校的是几间装修简陋的低矮木板房,这便是村委会办公室。办公室外就是农田。白云飘荡的蓝天下,一片广袤的田野郁郁葱葱。农田依傍着谢沐河,潺潺的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小鱼嬉戏在茂盛的水草间。

田头与河流中间,有一个大广场,足有六七亩大。几棵大树下,有几个农妇在卖土特产。只听到一位席地而坐的大婶对顾客说:“辣椒10块钱一堆,香芋也是10块钱一堆,没带秤,都是自家种的,莫还价,你给多少钱就多少,不用称了!”天啦!按堆卖东西,不用秤称,还可以自己出价?我好奇地问大婶。大婶笑嘻嘻地说,老辈子传下来的就是种田和读书,要说做生意,是愧对祖宗,我还有点怕丑,可自家种的东西,吃不完,只好拿来卖。哦,我深刻领悟到了,村里人过的是“唯读唯耕”的生活。

周主任朝南凝望小学后面高高耸立的文庙,说道,上甘棠村千百年沿袭着一条族规,过去,谁家孩子特别会念书,就会被送进文庙,让高价聘来的最好的先生教他们。族里还要求每家每户捐钱捐粮到文庙,多少不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代传一代。涛走云飞,花开花谢,这世上可能没几个地方有如此的“崇文”了。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桥头北边。站在整修一新的“寿萱亭”前,周主任指着嵌在亭子墙体内、刻有《慈悲佛母八十一个他字歌并序》的青石碑,自豪地说,我们村的小孩,从学走路开始,父母亲都要带他们去读有81个他的“他字歌”:凡人世上有父母翁姑孝他,先要顺他,切莫逆他、傲他;伯叔如父母待他;兄弟如手足,爱他;妯娌姐妹,和他……

这首“他字歌”实际上是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做人的道理,也概括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后来专家学者赞誉,此“歌”乃浓缩的增广贤文。

中午时,天光大好。站在青石古桥上,这才清楚看见两孔桥面已足足塌了一半,行人只能走右边残存的桥面。那裸露在外的石料棱角峥嵘,大小参差不齐,三个桥墩逐级垒上的石拱背,正顽强地支撑着桥面,严丝合缝,我估计再过一二百年也不会垮。第二孔桥墩向上延伸的部分,一块足有百斤重的黝黑的石块似乎即将掉落了。

我们再次迫不及待地问周主任,塌桥为何不修?

周主任神秘相告:塌桥意义非凡,不会修了。他还说,这座桥是我们湖南省唯一保存的三拱宋代古石桥,桥长30米,宽4.5米,每拱跨度9.5米,原来通高8米,现在由于河床抬高,高5米。它是上甘棠村的要塞,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历经元、明、清多次修缮。桥的名字叫步瀛桥。所谓 “瀛”,即“瀛洲”,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步瀛”这个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上甘棠村风光秀美,如同蓬莱仙境,步过此桥,就能进入上甘棠这仙境之地;二是指上甘棠学子步过此桥,走向广阔世界,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周主任说,步瀛桥又叫渡仙桥,传说建桥落成之日,正好碰上八仙云游至此。铁拐李想看看桥修建得怎样,使劲跺脚,桥松了半边。百姓们见状,愁容满面。铁拐李却哈哈大笑:“好桥!从今天起,保证桥上每落一块石头,上甘棠村就会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员”。果不其然,村里真的出了101位七品以上的官员。我望着桥面残缺的石块,屈指一数,发现确是缺了百来块石头。

原来这就是“石落官出”的典故来由。怪不得现在不修补塌桥了。

现在,桥拱处那一块小石正摇摇欲坠。村人都祈盼它早日落下。

我当然不相信“石落官出”,心中总在寻求着这个古村兴旺千年、人才辈出的真正密码。很快,我脑子里便有了答案:原来,上甘棠村周氏家族中,有着超稳定的文化引导系统,这就是,传统的儒家精神在一代代甘棠村人中传播和传承,“忠孝廉节”“耕读为本”“崇文尚武”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态度,也是他们的灵魂核心!

离开上甘棠村时,在东寨门下的坪里,一位九旬老太太坐在矮木凳上悠闲地抽着烟。见我们从桥上走下来,她笑眯眯地问:“看见那块石头吗?快掉下来了吧?”

我们相视一笑,齐声道:“快掉了,恭喜恭喜!”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