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新中国设计第一人”、中国常德诗墙总设计师周令钊教授

2023-01-06 16:44: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盛和钧] [编辑:刘畅畅]
字体:【

文/盛和钧

2023年1月3日15时06分,“新中国设计第一人”,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安然离世,享年104岁。周令钊教授是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常德诗墙”的总体设计师;他同其夫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还双双出任常德诗墙的美术顾问。

周令钊教授1919年5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49年至1987年,周令钊主笔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政协会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等设计;主笔设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票面整体美术设计。2018年夏,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年近百岁的周令钊同其他7位老教授致信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以及希望进一步加强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声。

借助大名家的大手笔,中国常德诗墙从开局就不同凡响

1993年1月2日,笔者受命前往长沙黄花机场迎接应邀为中国常德诗墙作总体设计的周令钊教授和陈若菊教授,陪同二老驱车来到常德。

1月3日至7日,二老亲临现场考察了诗墙的载体常德城区防洪大堤及其四周环境,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诗墙的总体设计问题同诗墙修建者们进行了恳切的座谈。常德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蕴藏,秀丽的山水风光,纯朴的民风民俗,深深地打动了老艺术家的心。二老称赞常德的领导人有魄力有远见,在防洪大堤上建设诗书画刻艺术墙富有特色,可以大做文章。诗墙要千方百计地绝对保证质量,既要注意微观上的精雕细刻,更要从宏观上把握布局和造型,要借助六华里防洪大堤的浩大规模,营造气贯云天的诗的境界。要多层次装点营造诗墙环境,更要在墙面上精心排版布局,上齐下不齐,错落有致,造就一望无际、气象万千的景象,搞出不同凡响的特色来。特别是在提升思想内涵的同时,要讲究观赏性,趣味性,块块诗碑画碑都要经看、耐看,留得住人。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周令钊、陈若菊二老就修建常德诗墙的总体设计,向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确保国家水平,立足常德特色,深化思想蕴含,突出观赏价值”四点建议。后来被概括了的这四句话,成为建设中国常德诗墙的指导思想。借助大名家的大手笔,使常德诗墙的总体设计和美术创作起点不凡,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全国的先进水平。此后,通过周令钊教授亲自联系,第四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教授,为中国常德诗墙赐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大幅篆书,极大地光耀了风光旖旎沅芷澧兰的武陵名邦。

(周令钊教授和陈若菊教授关心和支持中国常德诗墙建设,双双出任诗墙总体设计师和美术顾问。他们的女儿周容教授也积极投入了诗墙丛书的装帧设计工作。盛和钧代表中国常德诗墙登府拜望,感谢他们全家对诗墙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陈国安摄影)

踏遍常德的山山水水, 为常德人民的母亲河立传

大名家的大手笔,还要更加淋漓尽致地挥洒。当两位老教授得悉诗墙正为组织沅水、澧水风光画犯愁的情况后,主动请缨创作、绘制这两幅风光石壁画。于是,从1994年4月18日开始,周令钊、陈若菊投入到了艰苦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两幅巨型石壁画的创作之中。

风光画当然得从风景写生入手。他们首先沿着沅水而下,考察了沅水两岸的几十个景点,以后又两次到澧水流域,对澧水的几十个景点进行了周详的考察。每到一处,他们就认真观察体会,抓住山河的外表轮廓和内在韵律,抓住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色和典型建筑,包括若干动人的细节,过细地勾勒描绘。桃源的穿石洞一出现在周老的眼帘,他就大叫了一声“妙啊”,不顾当年已是75岁的高龄,也不要别人搀扶,坚持着从洞底爬到洞顶,兴奋地端起照相机,掏出速写本,忙个不停地又是照相又是写生。“湖南屋脊”石门壶瓶山,山高路险,二老坚持要亲临其境一睹真面目。可两次到了石门,都因天雨有雾和山洪暴发而未能如愿。随后,二老还是坚持要上壶瓶山,并且说得很恳切:“生活是蕴藏着美的宝藏,形象、气氛、题材都要从生活中去感知和提炼。生活中的美,是再聪明的脑瓜子也想象不出来的。”第三次,他们终于登上了2098.7米的湖南最高峰。就像为了搞好人民币的埸景和图案设计,他们曾经用三年多时间,行程数万公里去各地采风写生那样,为了搞好沅澧两水石壁画的创作,他们于1994年4月、5月、9月、10月和1995年3月、11月,六次到常德深入生活,踏遍了常德的山山水水,拍了几十个胶卷,画了几十本写生,同方方面面的人士进行了交流和座谈。连同1993年1月第一次到常德实地考察和1996年6月和8月两次到常德会同有关方面共同审稿和定稿,他们为创作这两幅大画,前后九次深入常德,历时长达三年半之久。周令钊、陈若菊两位老艺术家的精神和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知情者。

(周令钊教授和陈若菊教授无限深情地在《沅江春暖》石壁画前留影。)

《沅江春暖》《澧水花繁》是中国当代石壁画创作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成果

《沅江春暖》《澧水花繁》是两幅各高2米、宽30米共为120平方米的巨型石壁画。占有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素材,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把这些素材在如此巨大的画面上表现出来。沅澧两水沿岸,又是山又是水又是城市,又是自然风光又是人文景观,又是古代建筑又是现代建筑,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实怎样结合?如果把它们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弄得不三不四,必定很难看。关键之处见功底。做了大量采风写生的周老,早已形成了精巧独特的构思,在作画时从生活中跳将出来,既注重写实又不完全模仿自然。他着力勾画的是描绘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自己对这些对象的理解,注意形象塑造,注意形式美,很概括、很洗炼地组织素材,追求壮阔的气势、时代的氛围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桃花源,从这边的水府阁远眺桃花山,四方美景尽收眼底,而从那边的高举阁放眼四顾,又是另一番引人入胜的景色,周老用巧妙的剪裁和装饰性手法,把几个好看的角度,集中在一个平面上体现,使起伏的山峦、逶迤的道路,显隐的建筑,迭障的层林,变得真实有序而又极富节奏感。这本身就是艺术高于自然的手法。再如画面上没有画人(细心的读者遍查全画,可能会在桃花源里发现一个耕田的农夫),为的是让看画的人也置身其中,用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创作,使画面更具时代风情,这也是很独特的一种手法。

到了接近完稿的阶段,擅长装饰和纹样创作的陈若菊教授的作用便进一步突现出来,她吸取写实和装饰二者的长处,根据沅澧风光各种不同的对象,用装饰性很强而又变化多端的线条,进行或整齐、或流畅、或富有弹性的处理,或强调平整对称的静中有动,或强调高低起伏的悠长韵律,让人们似乎可以从画面中听到武陵山水优美抒情的交响乐,于黑白中读出色彩丰富神奇变幻的景致来。两位老搭挡的又一次成功合作,使沅澧两水风光画从内容到形式、从构图到形象更加丰满和谐,更臻精致完美。

《沅江春暖》《澧水花繁》的创作成功,引起中国美坛权威人士的关注。在一个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的观摩座谈会上,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登上美术史的重大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美术理论家王琦教授说:周令钊先生在装饰画方面在国内是很权威的,他同他的夫人最近几年埋头苦啃,啃出了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来。这是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它既有地方的真实性,带有地方志书性质的特点,而且又是用他特有的装饰语言,概括这么大的场面,把各个不同的景点综合在统一的画面上,是真正的艺术品。它既有文献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还跟《清明上河图》一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可以使后代从画幅里考证出我们时代的生活来。在常德这个地方,搞出了这么一件精品,据我所知,在全国还没有,这是全国性的一个重要成果。

实践证明了专家论断的准确性。《沅江春暖》《澧水花繁》自镌刻上中国常德诗墙以来,受到了前来参观的海内外观众,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1996年4月22日,常德诗墙在北京举办周令钊(右六)、陈若菊(右三)大型石壁画《沅江春暖》《澧水花繁》观摩座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右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右四)及杨永善(右七)、李化吉(右八)、陈进海(右十)、陈启明(右一)等名家出席,给予高度评价。)

(常德诗墙修建委副主任杨杰(后左三)在会上介绍沅水、澧水的背景情况和周、陈二老在三年多时间里六次深入常德采风写生严肃认真创作的感人故事。后左二为周令钊教授,左四王琦教授,左五为常沙娜教授。)

赞扬常德诗墙将永久地给人们“以史的回顾,心的沟通, 情的陶冶,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通过《沅江春暖》、《澧水花繁》的创作,周令钊和陈若菊两位老教授的心和常德贴得更紧。1996年8月31日在沅水之滨工地隆重举行的中国常德诗墙揭幕式上,周令钊教授代表来自北京和省里的诗词、书法、美术界的朋友们致贺词,热情地赞扬中国常德诗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将永久地给人们以史的回顾,心的沟通, 情的陶冶,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不仅为常德增添了一颗灿烂的明珠,更是对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

2003年9月18日在常德举办首届中国常德诗人节暨髡残诗书画艺术节时,周令钊和陈若菊二老又兴奋地联袂第十次光临常德,并在“两节”开幕式上热情洋溢地发表演说,祝愿我们常德在当前东西方文化撞击交流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开发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旗帜,更高更高地举起来。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为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节目的专访,两位老教授又于2006年10月28日,第十一次来到常德,各以86岁和78岁的高龄,专程陪同记者到现场拍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这两幅石壁画,由此更可看出两位老人对这两幅作品关爱之切,特别是对中国常德诗墙和常德人民感情之深了!

(2006年10月28日,周令钊教授(左四)偕陈若菊教授(左五)第十一次莅临常德。这是同常德诗墙同志们的合影。 中央电视台记者朱江摄)

(1996年8月31日,周令钊教授(左三)陈若菊教授(左四)和中国常德诗墙镌刻工程处的同志们在《沅江春暖》石壁画前合影)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