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有陪病房。姚家琦 摄)
华声在线11月17日讯(通讯员 姚家琦 陈牡花)在第12个世界早产儿日来临之际,湖南省儿童医院推出“家庭化有陪病房”,打破传统的监护病房母婴分离的模式,让孩子回归母亲身边,通过标准化病房管理,医护人员“一对一”育儿指导,帮助父母掌握必备的育儿技能,使早产儿从住院到回归家庭有更好的衔接,助力母婴健康。
“白天可以陪宝宝,晚上交给医护照顾,我能休息好也不用担心。”来自娄底的张女士是一位三孩妈妈,由于老二和老三是早产双胞胎,出生后因为各种情况已经住院三次,全家都很操心。由于病情加重,近期两个孩子又从当地转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没想到还能和宝宝一起,真是太好了!”张女士说,经过积极治疗,孩子明显好转,在家庭化有陪病房,还能随时陪伴孩子,并学习到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张女士特别开心。
目前我国把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宝宝称为早产儿,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成功救治。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黄瑞文表示,早产儿由于先天发育不成熟可能带来众多健康问题,需要住院治疗。
根据湖南省儿童医院数据,2022年医院收治早产儿335例。“早产儿监护病房内24小时专人照护,一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奶量都是从几毫升起步。”黄瑞文表示,为了帮助早产宝宝顺利度过体温、呼吸、营养、感染、脑损伤这些难关,需要新生儿科医护“谨小慎微”的特别呵护。早产宝宝住院的时间短则数十天,长则几个月,胎龄越小需要的住院时间越长。
长久以来,由于病情需要,新生儿监护病房普遍实施保护性隔离,但这也意味着家长与孩子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分离状态不仅让很多家长倍感焦虑,也降低了母乳喂养率。“让家长们参与到宝宝的陪护中来,很大程度上能帮助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提高母乳喂养,促进母婴健康。”黄瑞文表示,开设“家庭化有陪病房”,将家长被动支持变为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治疗中来,很好地解决了现有的一些矛盾。父母可以安心地陪伴孩子,医护人员也会从基本的喂奶姿势、洗澡穿衣、换尿片、抚触、拍嗝等育儿技能,以及宝宝发烧、腹胀等常见症状的判断,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生长发育监测等育儿知识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在实际照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家长的照护能力和信心。“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入住,比如宝宝的生命体征已经趋于稳定,或者需要早期训练促进康复等情况。”黄瑞文说,儿童健康事关国民素质,早产宝宝更加需要医护和家长的共同关爱,切实帮助孩子提高生存质量。
【健康小贴士】
早产宝宝回家后需特别注意什么?
1.家庭观察:
(1) 体温,发现宝宝发热或体温低于正常应立即就诊。
(2) 呼吸,快于60次/分或慢于30次/分,或发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就诊。
(3) 状态:出现不吃奶、少吃奶,或者不哭,活动减少应及时就诊。出现腹泻或大小便性状改变,应加强观察或及时就诊。
2.合理喂养: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物,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可以添加母乳添加剂。母乳不足时,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特殊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3.喂养方法:建议出院头2天按照出院时奶量开始喂养,2-3小时/次,密切观察吃奶的情况,有无吐奶、腹胀等。如无异常,可逐日少量增加奶量(每次3-5ml)。每次喂养后,需保持宝宝头高位或竖抱宝宝,轻拍背部,预防溢奶及窒息。
4.家庭急救:早产宝宝容易呕吐,一旦发现宝宝面色发紫、哭不出声或没有反应,因立即将宝宝侧卧,清理口腔奶汁,空心掌拍背直至宝宝哭出声音。若宝宝面色发紫仍无哭声,应立即将宝宝平卧,头摆正,对宝宝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第一时间急救后,尽快转附近医院诊治。
5.接种疫苗:建议在宝宝体重增长至2.5Kg以上,无感冒、腹泻等感染情况下,到当地有合格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6.辅食添加:早产宝宝校正年龄4-6个月,可以开始尝试添加辅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添加含铁米糊,纠正年龄1岁内尽量不加盐。
(一审:卢小伟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