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长沙讯 株洲醴陵市盐山小学校园里,到了下午5时30分,原本安静的小学校园开始有了些响动,因为放学时间到了。
踏着悦耳的铃声,挂着小水壶、背着大书包的孩子们开始陆续走出教室。他们一边齐声诵读诗文,一边自觉排成整齐的队伍。校长潘晓虎早已等候在校门口,微微地弓身,举起右手。“老师再见!校长再见!”列队走出校门的孩子们依次举起小手,和校长击掌告别,随后奔向在大门外的家长怀中。这样一幕,出现在盐山小学每天放学的时刻。
“晨诵、午读、暮省,这是我们每天都会坚持的校园文化。”潘晓虎告诉记者,盐山小学一共有300多名孩子,10多位乡村教师。每天下午5时30分,潘晓虎总会准时在校门口与孩子们击掌告别,目送他们离校回家。为此,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校园,有老师戏称他为“定校神针”。
潘晓虎是株洲醴陵市明月镇本地人,从师专毕业后,他就回到家乡投身教育工作,一晃竟有近30年,从来没有“挪过窝”。这背后,是一股旁人难以理解的坚守的力量。
2008年,是潘晓虎担任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第一年。有一次正在校园巡查的他,遇上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潘晓虎上前仔细询问情况,原来是孩子的父母闹离婚,孩子害怕将来被父母抛弃,心里既委屈又难受。
据潘晓虎回忆,那是一个深秋,他蹲在水泥地上安慰了那个孩子很久,才止住他的哭声。后来,潘晓虎又通过大量的家访工作,持续关注着孩子们的情况。他说:“农村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老师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乡村的孩子需要陪伴,那我就当乡村教育的守望者,陪伴着这些孩子。”
学校操场上的一排广玉兰树是校园“明星”,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欢声笑语。在潘晓虎看来,广玉兰有美丽高洁的本质、博大宽广的气度、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正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品质。于是,潘晓虎和老师们琢磨出一套广玉兰校园文化。在校园的广玉兰树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文化故事,以及每个班级评选出的“广博少年”的照片,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我坚信,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尤其乡村孩子,更不能缺失阅读。”潘晓虎说。在盐山小学的每个班级、走廊、多功能室里,都随处可见阅读分享角。即使是在校长室里,也常有孩子敲门进来借书阅读。此外,阅读课还登上了孩子们的课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学校先后获得株洲市教育局颁发的“阅读推广示范校”“阅读深耕基地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学校”等称号。
记者 曾羽璇
来源:潇湘晨报
责编:刘畅畅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