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探新——中国“瓷城”以产城融合加快迈进县域经济“千亿时代”

2022-10-16 09:21:3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
字体:【

醴陵城区远眺。 彭雪飞 摄

戴 鹏 钟成勇 杨兴亮 陈 君

渌水奔腾,潮涌醴陵。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开醴陵的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的企业,就像“芯片”集结在醴陵这块“电路板”上,而且越来越多,“电路板”更是以充满想象力、富有开创性的实践,为其能量级的提升预留了空间。

非凡十年,作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和“中国花炮之都”,醴陵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加快推动产与城的相融相合,不断培育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国际竞争优势,成为湘东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数据无言,但是最有力的证据:2021年末,醴陵市GDP达到825.2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GDP405.4亿元,增长4.8%。醴陵有望成为全省第四个、株洲地区第一个迈入“千亿时代”的县域。

也正因如此,走进醴陵,便会生出一种感觉——这里的每一刻都在变,每一天都是新的。

醴陵陶瓷车间一角。 彭雪飞 摄

高起点上的“变”与“不变”

每当第一缕天光洒落瓷城,中国陶瓷谷就是醴陵最早苏醒的地方之一。为“瓷”而来的游客们,或驻足欣赏恢弘的异形建筑,或信步瓷器口古韵长街,或挽起衣袖体验一把手工制瓷的乐趣,抖落着一街的欢声笑语。

有了中国陶瓷谷,就有了瓷谷大道和它不远处的如碟碗器皿一般的异形建筑群。

只不过当年,瓷谷大道还是“前面汽车跑,后面黄土烟”的土路,驻足附近的小山坡就能将中国陶瓷谷起步之时的情景尽收眼底。

如今,阡陌农田换成产业新城,车水马龙替下铁犁牛耕。瓷谷大道依然是主干道,触摸着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中国陶瓷谷里国际会展中心、“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子湖等串联起历史的片段,诉说着从无到有的奋进征途。

动中有静。看似矛盾的“变”与“不变”汇聚于此,“规划”二字便是解题的关键。

非凡十年,在醴陵这片产业新城拔地而起——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基础投入超200亿元的醴陵中国陶瓷谷,包括国际会展中心、“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子湖、釉下五彩城、总部经济园、熊希龄广场等20余个子项目,正成为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产业名片。

一批重点项目和惠民工程建设,加速了城区发展的步伐。近年来,该市醴陵大道、渌江大道、凤凰大道等80余条大街小巷建成通车,“四高”(沪昆高速、岳汝高速、莲株高速、醴娄高速)、“三铁”(沪昆高铁、沪昆铁路、醴茶铁路)交织成网,渌江书院“修旧如旧”,“醴陵门”千年遗址重现,状元洲文化公园改造后重新亮相……

当前,醴陵正深挖陶瓷工业文化遗产,充分发挥4块“国字”招牌(群力瓷厂旧址、醴陵窑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个国字招牌)资源优势,全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质群力瓷厂、国光瓷厂旧址,诸多景点串珠成链,将醴陵全域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休闲度假旅游区、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目的地。

“变”与“不变”的辩证共存,也让不少企业坚定地选择与醴陵共成长。

华联瓷业是目前湖南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拥有全球最多的彩釉颜色和日用瓷造型。在这家企业生产车间,参观者被长长的流水线、灵活的机械臂、标准化的陶瓷坯件所震撼。

华联瓷业董事长许君奇等醴陵陶瓷企业家表示,要用现代瓷业振兴醴陵经济,实现“实业兴国”的陶瓷梦。

事实上,理想已经照进现实。以“链式思维”谋发展,醴陵聚焦新材料、新模式、新工艺、新市场,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正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陶瓷制造名城。

醴陵投资30亿元,在醴陵经开区东富工业园建设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还在浦口镇建设陶瓷新材料小镇等,倾力打造世界电瓷之都。

目前,醴陵规模以上陶瓷企业达339家,涌现出华鑫电瓷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余家,产品包括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全市陶瓷产业集群年创产值约740亿元。

“硬件条件不‘过硬’,拿什么吸引这些会‘下金蛋’的企业?还是两个字,‘规划’。”醴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新华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变”与“不变”的辩证共存,也就此有了答案——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变”,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巨变”。

非凡十年,醴陵电瓷产值已占醴陵陶瓷总产值30%以上,产量占全省98%、全国51%,出口居全国第一、占全球30%。

非凡十年,从“一谷独大”到“多地支撑”,醴陵陶瓷产业实现“区域联动”,获得“全域拓展”。继2017年成为全国出口电瓷示范区、出口日用瓷示范区之后,2021年,醴陵又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陶瓷产业产值及出口增速均达20%以上,陶瓷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比达60%以上。

醴陵美丽乡村。 彭雪飞 摄

构筑“高精尖”产业梯队

陶瓷是醴陵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醴陵提出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

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是打造瓷城千亿产业集群的有力举措。

以釉下五彩陶瓷创意园为基地,组建醴陵釉下五彩文化艺术瓷集团,打造文化创意领跑企业。

以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华联瓷业集团,打造国际一流日用陶瓷领军企业。

工业陶瓷,在全国更是一马当先。以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华鑫电瓷电器集团,打造国际领先的电瓷电器龙头企业;以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为主导,组建醴陵市高新技术陶瓷集团,打造国内先进的陶瓷示范企业。

澎湃着“高精尖”强音的醴陵,既有“旗舰”又有“巡洋舰”。

在醴陵创智机械有限公司,制碗生产线上,传统的上百个石膏制坯模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3个模具轮流转。

“这套制碗设备试制成功,对醴陵陶瓷产业发展将具有划时代意义。”醴陵创智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信芳说,以后日用陶瓷生产过程中,不再用有污染的石膏制模,也不用那么长的生产线。

创办于2017年的醴陵创智机械有限公司,是株洲第一家陶瓷行业“自动化+数字化”设备生产企业,从研发自动上釉设备开始,短短5年就获得25项专利,成为陶瓷行业最具创新实力的成长型企业。

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敢于“吃螃蟹”,致力于建设釉下五彩瓷“基因”数据库。“选用不同材料,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制作坯体,再用各类颜料汾水,用不同炉温烧制,将最终呈现效果记录在案。”泰鑫瓷业技术总监卢日高介绍,通过不懈努力,该公司已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标准化泥釉模配制供应平台。

从单一的生产企业,到材料制造供应商,泰鑫瓷业不仅自身产品质量跃升,还有60%材料批量供应其他企业。去年,该公司销售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今年来势喜人,年销售预计达3.5亿元。

泰鑫瓷业之变让醴陵意识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是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引导作用,企业练好内功,政府搭好平台,助力醴陵陶瓷走向更广阔市场。”醴陵市委书记、醴陵经开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王利波说。

醴陵坚持高位谋划,创新思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整合瓷泥、包装、物流等数百家企业,有序推进陶瓷装备产业园、瓷泥产业园、包装产业园、株醴新城综合物流产业园等“十园”项目建设。

合成作战,大势已成。继泰鑫瓷业后,醴陵千汇实业有限公司建成泥釉模标准化配制中心,业务辐射江西、广东。湖南光大联采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建成线上陶瓷原辅料集中采购平台“瓷之源”,吸引40余家陶瓷企业进驻。目前,醴陵陶瓷原辅料采购生产企业达30余家。

同时,醴陵市湘谐纸品出口包装有限公司、醴陵市华彩包装有限公司等包装企业迅速做大,醴陵陶瓷包装档次不高成为历史。在1915陶瓷文创街区、湖南陶瓷3D打印研究所、湖南工大醴陵陶瓷学院、醴瓷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支撑下,陶瓷文创产业跨步向前。

“高精尖”的路不好走。调结构是个细致活,既要有当下战术、更要有长远战略,既要求路线图清晰可见、更要求施工图具体可操作。落脚到实践,醴陵陶瓷又该剑指何方?陶瓷新材料是个选项!

笔者在醴陵陶瓷企业走访看到,氧化锆、氧化铝、碳化硅等陶瓷新材料产品已应用到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手机配件等领域。

更有企业“出圈”谋局。醴陵华鑫电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电瓷生产企业。2019年,该公司成立华鑫高能电气有限公司,跨界用复合材料生产绝缘子产品,弥补市场空缺。短短3年,产品年销售突破4000万元,向世界空心复合绝缘子第一品牌迈进。

创新发展,为传统陶瓷产业插上翅膀。牵手“大院大所大企”,醴陵创建市级以上陶瓷创新中心26个,拥有陶瓷新材料企业37家。近3年,醴陵牵头制定行业标准4个,填补国内关键技术空白3项。

非凡十年,醴陵紧扣“国际陶瓷之都”定位,将各类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整合集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组建或引进泥料、模具、釉料、颜料、装备等专业化企业,推进陶瓷产业专业化分工,打造迈向全球的中高端陶瓷产业价值链。

今年上半年,醴陵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93亿元,增长9.3%;上报研发投入经费17.12亿元,有研发投入企业24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约40%;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增至6家、3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75家、149家。

醴陵磁器口夜景。 彭雪飞 摄

产城融合的协奏曲

如果说营商环境的优化让市场主体找到了靠山,那么良好的产业生态则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向上的通道。二者的实现,都离不开醴陵市委市政府的“有为”。

今年以来,醴陵市以“市场主体培育年”“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陶瓷产业加速裂变,市场主体加快培育,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该市出台《优化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今年新增陶瓷产业市场主体130家,其中陶瓷企业42家。华联瓷业于去年10月成功上市,华鑫电瓷、新世纪陶瓷、阳东电瓷、湖电电力等成长为后备上市企业。同时,醴陵坚持以大带小、以主引配,累计扶持发展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93家。

在“十四五”规划期内,醴陵市要迈进以“千亿总值”“千亿产业”“千亿园区”为主要内涵的县域经济“千亿时代”,意味着产业、园区、企业要始终互为“皮毛”,同频共振。

窥一斑而知全豹。日前,总投资约6亿元的新型粘结密封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厂房建设已接近尾声,进入到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作为一家外来企业,在醴陵经开区的支持和帮助下,项目的签约、动工都很顺利。”项目投资方株洲中原思蓝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兆玺说,企业已经开始招聘员工,计划90%以上员工在醴陵招聘,希望能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建设作贡献。

醴陵经济开发区前身为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区,2012年正式更名、重新出发,十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省“五好”园区榜单中,醴陵经开区被评为先进园区,在全省143家(含综保区)园区中位列第15名,在全省四大区域板块的长株潭地区排名第一。

醴陵市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王利波表示:“要始终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合,确保明年‘千亿园区’与‘千亿总值’同步实现,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2021年8月,华联瓷业上线全国最长的日用陶瓷智能生产线;2022年1月,“新年第一签”柳鑫PCB高新材料项目落户醴陵;7月,在经开区夏季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总投资额达31.7亿元的9个项目现场签约……一个个欣喜的成果在醴陵经开区华丽亮相。

非凡十年,醴陵开启大园区建设以“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方向,强化产业定位,一“主”(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两“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其他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一主两特多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书写“更大、更强、更优”的产业传奇。

在醴陵城北,蓝天白云掩映下的中国陶瓷谷分外引人注目,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陶瓷谷,果然不同凡响!”面对着一个杯盘碗碟器型的奇异建筑群,一位外地游客驻足于此,不禁感慨。

醴陵光伏产业。(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陶瓷谷定位为世界陶瓷艺术城,以“蓝天下的艺术公园”惊世创意,致力将醴陵釉下五彩瓷展创中心及生产基地两个片区融为一体,打造陶瓷文化城市新地标及陶瓷艺术创意产业新基地,目标是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殿堂”。

2015年,展创中心落成之际,举办了令人惊艳的湖南(醴陵)首届陶瓷产业博览会。第二年,该市启动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国陶瓷谷高速度、高质量聚合发展,主动融入株醴都市圈。

醴陵瓷博会至今举办5届,成为高端、高位、高效的国际性展示和交易平台。两届花炮博览会成功举办,累计吸引海内外近2000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超500亿元。

中国陶瓷谷随之迈出产城融合大步,醴陵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走向世界。

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以“产城融合”为主题,以“陶瓷文化”为主线,由大小数十个子项目组成多个功能片区。主要涵盖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瓷器口、釉下五彩城等项目。

“小镇在带动醴陵创造世界的精彩,小镇在引导世界感受醴陵的色彩!”搬进小镇工作和生活的数十位国家级大师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深有体会。

短短几年,“陶瓷小镇”发展企业126家,其中大中型企业90家。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日用瓷产量占全省94.9%、全国14.3%、世界10.8%。

非凡十年,醴陵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一串串数据回应期待:电瓷产量占全省的98%、全国的51%、世界的30%,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拥有“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红瓷”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华联”“红官窑”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陶润、港鹏等18个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

棋局布定,落子从容。未来的醴陵,产更新,城更新。

方向已明,醴陵日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