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湖南之星】刘忠松:探寻油菜“宝藏”只为菜油飘香

2022-09-27 07:05: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倜] [编辑:刘茜]
字体:【

刘忠松在查看油菜生长情况。

李晗枫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

【名片】

刘忠松,湖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油菜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和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油菜分子育种。他和团队育成的油菜品种向全国适宜种植区域累计推广1.5亿多亩,增产油菜籽30余亿公斤,增收约150亿元。2022年获评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故事】

9月20日晚,湖南农业大学隆平楼437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刚从常德给当地农民、农技员上完油菜种植课回来,刘忠松来不及回家,又忙着研究从贵州带回来的一批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看看能否有新发现。

如何让美丽的油菜变身美味的菜油,守护我国粮油安全,刘忠松已经走过了36年攻关路。

誓将优异种质资源“握在手上”

湖南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广泛种植的油菜类型为甘蓝型油菜。不过,这种油菜传统品种普遍存在“不抗病、难耐旱”的短板。而且,它天生是黑籽,以前“土榨”出的菜油总因“黑乎乎”而不被市场看好,但倘若使其脱色,许多营养成分又会被带走。

而芥菜型油菜天生“丽质”,不仅为黄籽,而且抗病耐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刘忠松便开始了攻关之路,希望能更多地解锁芥菜型油菜背后海量的基因,使其作为亲本杂交培育新品种。

“将更多优异种质资源攥在手里,才能让育种有更多可能性。”刘忠松坦言,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多分布在干旱贫瘠之地,想要收集,唯有“越是艰险越向前”。

在新疆伊犁调查采集时,他和团队曾经历过6.6级地震;在贵州威宁县新发乡采集材料途中,由于山区坡陡,车辆曾发生侧翻……无数次用脚步丈量土地,数十年日积月累,他和团队好不容易换来千余份种质资源。

有了资源,育种就有了“源头活水”。通过首创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技术体系,他和团队最终实现了将芥菜型油菜的优良性状向甘蓝型油菜转移!先后培育出的湘杂油、醇湘油系列早熟高产、黄籽高油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使我省主栽油菜品种菜籽含油量从42%提高到48%。

“我们最近选育的黄籽油菜品种‘醇湘油272’含油量高达49.36%;新品种‘湘杂油512’‘湘杂油356’‘湘杂油518’‘湘杂油631’已在湖南及周边省份累计推广6000余万亩……”谈起近期成果,他的欣喜溢于言表。

创新创优“仍在路上”

画出规整表格,用铅笔工整记录种质资源来源、名称、油分多少、油酸多高……每年,刘忠松都会在“夏繁”与“秋播”时节集中考察田间,将一个个考察结果记录在小本子上。风雨36载,如今,小本子“成了堆”。

年近六旬的刘忠松,“下班永远是最晚,下田比谁都积极”,团队成员“时常感到不理解,内心满满是敬意”。

“这或许与我的经历有关。”刘忠松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农科院工作时,自己曾有3年在湘西永顺县扶贫的经历。“脚踩泥土、深入农户”的亲近感令他很着迷,他觉得这就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魅力”,也是“必须”。从那时起,“实用主义”成了他的科研信仰。

“一切科研攻关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刘忠松说,分子育种技术日益成熟,如何让油菜育种助力乡村振兴,是他近年来主攻的领域。

2020年,他作为省科技特派员深入郴州宜章县平和村,与村民共同建设我国最南端的油菜科研生产基地。他大力开展优质油菜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带动全村3000亩水稻制种田连片种植油菜,每亩实现增收约200元;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广“彩花油菜”品种,使6000多人受益,人均增收近千元……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使当地逐步呈现“农民富、风景美”的美好景象。

常年深耕泥土、奋战科研一线,“走路飞快”已成刘忠松的习惯,如今他依旧在飞奔。如何进一步“提升智能设计分子育种”与“推广油菜机械化生产”,让油菜种植取得更高效益,让更优质的菜油香飘四方,成了他新向往的“诗和远方”。

相关专题:科创湖南之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