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他们的讲述里,有通往大国工匠的“秘籍”

2022-09-03 07:29:10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湘伴导读

今天(9月2日),以“匠心逐梦·强国有我”为主题的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

9月2日,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长沙举行。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赵持 摄影报道

这是属于大国工匠的“高光时刻”,更是湖南的“高光时刻”。

开幕式暨主旨演讲上,大国工匠、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易冉宣读倡议书。

湖湘劳模工匠创新成果展上,一大批湖湘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绝技”亮相。

“大国工匠”的日常是什么样?他们何以脱颖而出?湘伴君采访了其中8位“大国工匠”,带大家走近他们的故事与心声,洞见“工匠精神”。

艾爱国: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

35年前,国内一家钢铁企业进口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氧机,如何让2万多道焊缝在-196℃深冷条件下不发生泄漏,是行业内的重大难题。

彼时,湘潭钢铁厂的年轻焊工艾爱国和同伴大胆采用国际先进的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顺利攻克了这一难关。很多国外专家在交流后表示:“你们中国工匠真不简单!”

听到这个评价,艾爱国暗下决心:“一辈子专注一件事,专心做一名好焊工。”紧握焊枪53年,艾爱国在焊工岗位上与电光火花相伴近两万个日日夜夜。

2022年9月2日,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开幕式上,“七一勋章”获得者、72岁的大国工匠艾爱国分享了“当好工人,争做工匠”的四点体会:执着专注,始终如一;勤于钻研,掌握技术;勇于拼搏,舍得吃苦;乐于奉献,德技双馨。

大国工匠是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

成长的过程中,艾爱国也曾遇到很多“拦路虎”。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全国钢厂开展“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攻关。艾爱国和同事尝试了多种方案都未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连续奋战3个月,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些年,艾爱国为国内企业攻克了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由艾爱国与团队一起承担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大兴机场、中海油深水一号等超级工程中。

焊工这一行工作环境艰苦,艾爱国始终拼劲十足。有一次,公司派艾爱国前去湘潭食品机械厂解决铜锅焊接问题。当时正是8月份,同事每天用气焊火焰将铜锅外面加热到600℃左右,艾爱国用石棉板垫在锅里,跳进去焊几分钟又跳出来,就这样持续进行了12天的焊接操作。

在湖南钢铁集团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艾爱国至今仍在奋战。“荣誉越多,责任也越大。”艾爱国自觉承担起技术传承的责任,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这些年,他带过的徒弟不下600名,大部分成为企业骨干,湘钢高级工以上的焊工80%跟他学过技术。

“作为一名焊接工匠,我就想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党的事业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献出全部光和热。”艾爱国充满感情地说。

易冉:闯入“误区”的女“焊”子

“女性不适合干电焊,真的只是一个误区。”9月2日,中车株洲车辆厂电焊技师易冉登上大国工匠论坛, 这位80后姑娘凭借精湛技能,在男人堆里成为“明星”。

“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都是灰。” 易冉坦言,高温、高强度的工作让刚参加工作的她打起退堂鼓,正准备退出时,厂里组队参加株洲市电焊工大赛,按照组委会规定,参赛队员中必须有一名年轻队员,这个名额就落在易冉头上。

硬着头皮参加了一周的强化训练,没想到,训练试件从最差的Ⅳ级片,一跃达到最完美的I级片,最终以气体保护焊第三名的好成绩成功“出道”,厂里认定她是个“好苗子”。易冉信心大增,决定留下来好好干。

有心人,天不负。2011年10月,易冉被选中与另外三名男队员一起远赴德国参加“嘉克—LVM杯”国际焊接比赛。

在德国,没有女性从事电焊,赛场上出现一个柔弱的中国女孩,令德国同行感到惊奇。而易冉的出色表现,让组委会专门为她颁发了唯一的“特别奖”。她参赛的立焊、平焊板作品获德国DVS证书并被公开展示。易冉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的“电焊花木兰”称号。

易冉告诉记者,电焊工不能满足于熟能生巧,技术熟练了以后更需要加强学习和思考。

在担负结构复杂的澳大利亚PN煤车试制攻关时,易冉采用小月牙形的摆动手法,解决了该车由于结构特殊无法进行反面清根的难题,提效4倍,创效百万;担任中梁电焊班班长时,一举攻克了NX70A平车中梁“七字铁”焊缝开裂质量缺陷居高不下难题,中梁班组一次交验合格率从39.73%提升到96.3%……

2019年,易冉又“杠”上了焊接机器人。先是自己摸索、实践,再将知识点编辑成知识手册,对上岗操作焊接机器人的焊工进行全方位培训。

王曙群:“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

浩瀚宇宙,中国人独立自主建立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太空遨游。9月2日,湖南长沙,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给中国空间站“拧螺丝”的大国工匠王曙群。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和团队负责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

每一次对接,12把锁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王曙群担起重任,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总装,最终让“神舟”飞船航天器在太空中实现精准对接。

以匠人之心缔造“太空之吻”,王曙群对“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理解。他认为,在追求细致、极致、卓越、超越的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时代、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王曙群所在的149厂拥有约800名一线产业工人。王曙群表示,说起创新,大多数认为是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实际上,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是最实用的创新。

从2015年至今,厂里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线产业工人走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领奖台,折射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是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从神舟到天宫,从天舟到嫦娥,王曙群带领团队参与了不同型号的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托起中国对浩瀚星空探索的梦想。

“成长的道路上,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30多年来,王曙群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从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人,成长为我国唯一的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载人航天工程总装领域杰出的技能领军人物。

这次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王曙群说,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引领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就是大国工匠的责任。

论坛上,王曙群仔细翻阅了《湖南人才政策“地图”》,同时也注意到长沙最新出台16条政策礼遇“长沙工匠”。他表示,期盼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荣誉感。

竺士杰:大国工匠要能“团队作战”

“一名好工匠,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而一名大国工匠,还要能够‘团队作战’,带动团队一起创新,并培养、发掘出更多工匠来。”

9月2日,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上,大国工匠、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如是告诉记者。

竺士杰从小就对港口设备感兴趣,“觉得能够操作吊机这些‘巨无霸’非常了不起”。1998年,从技校毕业后,他如愿来到宁波港北仑国际集装箱公司工作,被分配到桥吊班。

在高达50米的桥吊操作室,竺士杰操作巨大的吊具,稳、准、快地吊运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一干二十多年,技法炉火纯青,被誉为“桥吊状元”。

竺士杰告诉记者,想成为一名工匠,要肯吃苦、会学习、能创新,还要有奉献的精神。“当你把工作做了上万遍,做到了极致,你就能成为一名好工匠。”

但如何从一名好工匠成长为大国工匠,就不是做好自己那么简单了。竺士杰认为,大国工匠要带领一个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先进理念,并培养出更多的工匠,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5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竺士杰牵头成立“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一同创新,同时也搭建起培养技能人才的平台。

近年,通过团队共同技术攻关,桥吊司机一次着箱命中率已经从2016年的72.6%提高到如今的80.21%,意味着每装卸1000万标准箱就可节约能耗成本20多万元;带领工作室协同上海海事大学,打造出“岸桥远控模拟系统”,由桥吊上的20个远控摄像头搭建3D拟真画面,实现作业功能和培训功能“两位一体”……

“竺士杰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完成创新课题30余项,培训出优秀桥吊司机3000余名。

“作为一名港口一线工人,我见证了港口和国家的发展,感到由衷地自豪。”竺士杰表示,“我会发挥好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带出更多劳模、大匠视为责任和使命。”

高凤林:愿意贡献、善于贡献,这就是“匠心”

“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靠的是匠心,成的是工匠。”9月2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大国工匠”高凤林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访谈中表示,打造人才高地,也要打造奉献高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首席技能专家。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

从业航天特种熔融焊接40多年,高凤林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发动机,攻克了航天焊接难题200多项。

2006年,由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陷入了困境。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找到了高凤林,请他助一臂之力。经过现场调研后,高凤林创新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制造难题迎刃而解。

高凤林在国际上打出了“中国焊将”之名。声名远扬后,有外企开出八倍于其工资的高薪、承诺解决住房问题“挖”高凤林跳槽。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努力而强大,这才是我的骄傲。”高凤林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晚、基础弱、技术门槛高的情况下启动,仅用20多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大门,这是一个奇迹,造就奇迹的正是无数航天领域工匠的奉献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还需要他们愿意贡献、善于贡献,这就是‘匠心’。”高凤林认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实、走深、走心,为工匠量身定制晋升及薪酬、奖励政策,才能引领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

刘云清:不怕挑战,不断超越

大国工匠刘云清,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9月2日,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上。他大方分享自己的小秘诀:每解决一个设备故障,都会进行总结,然后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样,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手段就会更快更好更优。

1996年,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一名机修钳工。他主动干苦活累活,遇到问题积极请教,空余时间坚持学习,一年多后就成了单位的维修骨干。

随着公司数控机床的逐渐应用,刘云清爱钻研的“痴劲”也越发显露出来。他不仅自学数控设备维修知识,还尝试对设备进行改造。这些年经过刘云清改造的各类进口数控机床有六七百台,他成了公认的“技改大王”。

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刘云清就越迫切地想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数控珩磨机是涡轮增压器等零部件高精密加工的关键磨削设备,一度只能靠进口,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经过数千次反复试验后,2010年,刘云清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精度却从3微米提高到了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刘云清介绍,目前,数控珩磨机升级到了第九代,全面实现系列化和定制化,不仅公司自用,也走向了市场。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刘云清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设备200多套,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从一名中专学历的钳工成长为智能装备研发专家,刘云清认为,工作中就应该不怕困难、不怕挑战,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他希望以自身的经历鼓励更多产业工人走上创新、转型道路。

王进:每一次作业都是在生命禁区穿越

“一点点积累,很多次机会,才能最终造就工匠。”9月2日,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会场,“大国工匠”王进作为嘉宾参加了主旨论坛,他呼吁人们为更多行业的产业工人,创造成为“大国工匠”的环境和机会。

王进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压带电检修工,他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全部来自电力检修中最艰难也最危险的环节——带电检修高压超高压乃至特高压输电线路。高压线路,尤其是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是一个地区的电力输送大动脉。常年遭遇风吹雨淋日晒冰冻,电力线路难免会有零部件老化损坏。动辄断电维修,会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在电力保障领域就有了带电检修这样一种高危工种。

从业20余年,王进参加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400余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700多小时,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0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即使穿着屏蔽服,检修时仍会出现放电。”王进说,每一次作业都是在生命禁区穿越。

为了更安全高效完成工作,王进多年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2015年凭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领衔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0项。

王进表示,要激励广大产业工人生出“匠心”、追求“匠艺”,需要为众多普通行业和岗位上的工人们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大成长空间,“只有成长的沃土厚实了,才有工匠百花齐放的大格局。”

李万君:组建工匠联盟,形成1+1>2的效果

“在全国形成各行业工匠联盟,能形成1+1>2的效果。”9月2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大国工匠”李万君在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的巾帼工匠分论坛时,与同为“大国工匠”的电焊“花木兰”易冉探讨起创建“联盟”的计划。

李万君是一名在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岗位上干了32年的技工。他在2005年全国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2011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凭着持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不断磨练的高超技艺,李万君积极研发在国内尚处空白状态的几十种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100余项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必将对生产高铁的各项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李万君认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强强联合,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此次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和焊接领域其他“大国工匠”互相交流、学习,李万君拓宽了工作思路:“希望加快步伐,形成国家、省、市和企业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集成优势,把劳模工匠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攻关推向更高层次和崭新阶段,助力企业发展向全行业、全领域拓展和提升。”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首办即出彩。

这些聚光灯簇拥下的“大国工匠”,其实都是由普通人起步,一步步行至人生高处。

时代呼唤这样的“普通人”,以“工匠”精神校准方向,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文|彭雅惠 曹娴 刘奕楠 王亮

图|李健 赵持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相关专题:匠心逐梦 强国有我——首届大国工匠论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