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297支工作队转入抗旱保灌阵地战 看那些花式战法

2022-08-22 10:53:24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刘小花 蔡蓝天] [编辑:金灵]
字体:【

抗旱保灌的花式战法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小花 蔡蓝天

当嘉陵江“我干了,你随意”的干旱场景引发关注时,千里之外的株洲,同样饱受晴热高温。

到8月20日,株洲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16.48万亩,成灾5.13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万元。

抗旱、保灌,全市297支工作队转入抗旱保灌阵地战。8月20日,记者沿着水路走,看到了一场场“滴水必争、水尽其用”的酣战。

断流十余年,干渠要重生

阵地:渌口镇檀园村

战术:跨区联合作战

燥热难耐,苏鸟林找了件带帽子的红外套,将自己裹得严实后走进烈日下。持续高温造成的干旱,让她不敢放慢脚步。

她是渌口区渌口镇檀园村党总支书记。看到村里近千亩农作物受影响,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稻田变成火烧苗,禾叶手一碰就掉落,农民找谁说理去?”

檀园村有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三分之二种水稻。往年气候条件好,村里的山塘水富余,灌溉不是难事。今年不一样,高温天持续快两个月了,山塘见了底,一些高岸田更是无水可灌。

其实檀园村水利条件是有的,与芦淞区白关镇仅一路之隔,大京灌区西干渠直通村内。可是,几年前机场大道修通,西干渠檀园村段被截断,只在路基底部预埋了一处管道。久而久之,渠道被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中。

8月19日,一场“恢复损毁渠道”的三方会议在大京水库管理事务中心召开,市防指明确提出:芦淞区和渌口区分别负责损毁段上下游清杂疏通工作,渌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临时措施,打通路基下涵管,利用山塘储水完成水源的二次输送。

檀园村行动起来。8月20日一早,苏鸟林发动村民小组长,由组长召集志愿者和种粮大户,分段进行渠道疏浚。

渠道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路,竹子长得比碗口还粗,油茶树浓密的叶片交错着。挖掘机先挥动利爪清理大树,大伙再手持镰刀清理杂物。

渌口镇年轻的副镇长文天源不戴袖套钻进渠道,不到一分钟,双手被蚊虫叮咬出一连串红鼓鼓的包。

“听老一辈讲,2013年以后这段渠道就荒废了,让它‘重生’还是要下些气力。”涂抹好清凉膏,他又钻了进去。

机场大道另一侧,渌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台大型挖掘机已经抵达。干渠前方的这口水塘,因为缺乏上游来水补充,已经露出一层泥脚。机手首先要做的是整理排水口,开出一条通往路基下涵管的水沟。

渠道上游的芦淞区段,清杂同步进行。芦淞区水利局局长黄永立介绍,由于这段渠道长年断流,加之农户建房形成阻挡,拆除沿途建筑设施成为当务之急。

这场跨区联合作战,在烈日下紧张进行。苏鸟林给了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两天后,大京水库的水能通过西干渠流到檀园村。

换上PVC管,活水自然流

阵地:白关镇宋家湾村

战术:畅通水路供给

万里的蓝色衬衣已经湿透,双手沾满了泥,用手擦拭额头后,显得“灰头土脸”。

万里是白关镇镇长。大京灌区的水从上往下流,境内“干支斗毛”渠是否通畅,关系到抗旱这盘大棋。从8月1日开始,除非有紧急事务要处理,他很少离开自己的主阵地——宋家湾村。

宋家湾村地势高,水从大京水库流出,要爬上老虎坳这处高坡,才能抵达宋家湾村,沿途层层蓄水加压,才能收到成效,可宋家湾水泥浇筑的涵管老化失修,过水能力严重不足。

3天前,万里与区水利部门对接后,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把破败的水泥涵管换成耐用的PVC管道,口径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00毫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水泥路两侧,挖掘机开出一米多深的沟,工作人员正将管道铺设在深沟里。

开沟并不轻松。一方面,当初浇筑的水泥涵管年代久远,有些位置已经跑偏,挖掘机一铲子下去,容易掏空;另一方面,涵管紧挨着水泥路面,分寸掌握不好,容易伤到路基。“我们一米一米往前探,不对路就重来。”从闪转腾挪的挖掘机旁走过,万里又看了看西干渠内绕道的水。

好在,宋家湾的旱情可控。村里的水稻种植面积有2000亩,而受灾的200亩基本是天水田、高岸田。

渠道上游,一支砍树清杂队伍也开始了“人机结合”作业。“机器先来一次,我们捞出杂物。”60岁的张传芝用竹条横亘在水渠中,等到阻断一定量的垃圾,再一并清理上岸。

张传芝种植的4亩水稻目前还未受到干旱波及。看到其他村民纷纷涌上渠道等水,他也自发加入到清杂队伍中来。“别人没水也造孽,那田开裂得像是鸡爪子一样。”他用自己的词汇形容着。

清水道、疏涵管,这支保水路保供给的抗旱队伍,5天内已投入劳力1300多个。“目前,白关镇42公里主水道是畅通的。”8月20日晚8时,记者从守在渠道旁的万里口中得到这一答案。

开出送水车,挽救高岸田

阵地:白关镇岭水村

战术:撬开希望之门

留着小胡子的周乐与头发花白的张海良, 将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前者是白关镇人大副主席,后者是岭水村粮农。周乐给张海良送来了希望之水。

张海良所在的岭水村,原本不需要“蹭”大京灌区的水,因为村如其名,靠山上流出的水就能解决灌溉问题。正因为如此,村里的渠道在十多年前就荒废了,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在600亩左右,其他改种了经济作物。

然而,在今年严峻的干旱形势面前,600亩地的灌溉水源无法保证了,尤其眼下正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波水,就等于错过了一季的收成。

联点村里的周乐,开始带领村民寻找水源。岭水村有一口山塘,与大京灌区干渠相隔不远,大伙从下游开始层层筑坝,利用抽排设施将水一级一级往上压,山塘灌满了,一部分农田就看到了希望。

张海良拿着镇里支持的抽排设备,接通电源、开足马力,补水的田块里,萎蔫的禾苗返青了。可真正令他绝望的,是远离干渠和山塘的高岸田,手轻轻一碰,萎蔫的叶片便掉落一地。

“但凡有一丝希望,就要把水稻救下来。”芦淞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白关镇党委书记冯义洲,与相关部门衔接后,决定启用消防车,给岭水村及周边村落的高岸田送水。

车沿着云芷路前行,车后载着容量18立方米的大水箱,到达岭水村后,周乐停下正在筑坝的工作,将水源分配到张海良的高岸田中。“一车水,能管4亩地。”周乐告诉记者,3天内,白关镇派出大型送水车20多趟次,岭水村受到影响的400亩田块活过来了。

与干旱的战斗,在全市各地打响。在攸县石羊塘镇,村民因用水引起纷争,镇水管员李跃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协调,申请上游增加放水量,让两个村的农田得到及时灌溉,解开了村民的心结;在石峰区矛太新村,村民周定国、黄湘夫妇不等不靠,购置抽水设备昼夜抽排,70余亩水稻长势正常……

自8月1日以来,市县两级出动抗旱劳力2.4万人次,出动送水车辆56台次,启用抽水设备3500台次,有效缓解了9.1万余亩农田的旱情。

相关专题:全力以赴应对持续高温极端天气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