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坐拥“一湖四水”,97.6%以上的面积都属于长江流域,湘资沅澧四水涌向洞庭湖后汇入长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长体系,首创“总河长令”,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湖南将落实河湖长制作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支撑,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河湖联治同发力,一湖碧波向长江。2021年,湖南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7.3%,较2017年提高9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4位,比2020年提升了9个位次;永州、张家界、怀化进入全国地级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国考、省考断面连续两年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
“长江之肾”碧波荡漾
“候鸟变为‘留鸟’,江豚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看到20多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东洞庭湖林阁老监测点监测员邓铁牛眼里满是骄傲。长江与东洞庭湖交汇处附近的江湾是行洪道。2015年,这里还是个忙碌的非法砂石码头,常年砂砾成堆,大片土地裸露在外。
2016年1月份,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南在洞庭湖区迅速启动了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等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并同步实施湿地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黑杨清退等环境整治工作。
2017年,湖南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半年多时间,仅岳阳市就取缔了长江沿线、洞庭湖、藕池河等地的全部39处非法砂石码头,并实施补植复绿。鱼鸟共欢、游人如织的华龙码头如今有了诗意的名字:江豚湾。这里是长江江豚活动区,常驻的江豚有40头,还建成了湖南首条专业级马拉松赛道,成为长江岸线热门打卡地。长江昔日的伤疤如今被江河里江豚跳跃、江岸上运动员竞相追逐的动人场景取代。
华龙码头的蜕变是长江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湖南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机构;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出台“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将湖南20.23%的省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建立“1+14+860”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明确规定长江干流和湘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能新增化工园区;从2017年起,连续5年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加快解决长江岸线治污治岸治渔、重点工矿区遗留污染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湖泊,被称为“长江之肾”,2015年以来,洞庭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洞庭湖总磷浓度为0.063毫克/升,比2015年下降43.8%;2021年至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达40.4万只,冬季候鸟数量刷新历史纪录。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频繁现身,江豚、麋鹿稳定栖息数量分别达130多头和220多头。
湘江重现鱼翔浅底
7月份丰水季,湘江迎来货运高峰。湘潭市位于湘江流域经济带上,内河航运条件优越。湘江湘潭段有铁牛埠、易俗河、河西中心3个港区8座码头。尽管铁矿石、煤炭、钢铁等工业原材料装卸运输工作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码头作业区一直保持着地面清洁、空气清新。过去,由于企业长期粗放作业、露天堆放货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常态。去年以来,湘潭市组建技术团队开展“一对一”整改,8座港口码头企业共投入提质改造资金6000余万元,港口码头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湘江流经湖南8市67个县市区,湘江流域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3%,承载着60%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也承担着60%以上的污染。几十年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和污染物的肆意排放让湘江不堪重负。“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句俗语生动描述了湘江水质的变化。
“2013年,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来抓,保护和治理成效明显。”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介绍。2013年开始,湖南连续实施3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湖南省委、省政府强调,务必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确保“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
湖南累计退出1200余家涉重企业。2020年,湘江干流39个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在Ⅱ类,镉、汞、砷、铅和六价铬5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比2012年平均下降58%以上。
湖南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真抓实干奖励、生态环保督察等范围,累计完成600余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流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以上;湘江流域株洲清水塘工业区261家工业企业、湘潭竹埠港28家重化工企业和娄底锡矿山90多家锑冶炼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全面建立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颁布实施《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等法规;干流全面开展“十年禁渔”……通过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湖南实现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调统一。
沉疴渐去,清风徐来。到2021年年底,湘江全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7%,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江河湖库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美丽湿地涵养水源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湖南是长江中游的湿地大省,也是最早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省份。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湖南除水稻田外的湿地面积达101.97万公顷。
近年来,湖南通过实施“美丽湿地”“湿地提质”等行动,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目前,湖南建立了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52处省级重要湿地、7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70.54%,为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助推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通过近10年来的申报试点建设,目前湖南共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70家,省级湿地公园8家,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通过湿地公园保护的湿地面积达到19.83万公顷,为湖南湿地保护率贡献了19.4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网络。
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通过湿地保护修复、环境整治、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湿地资源不断增加,水质进一步优化。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由V类提升并稳定在Ⅲ类、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状态趋于良好;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逐步增加,分布范围逐步扩大,从沅水流域的桃源沅水、沅陵五强溪和澧水流域的石门仙阳湖,扩大到湘江流域安仁永乐江和资水流域隆回魏源湖等10多个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常德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