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扛实湘江源头担当,守住民生底线——
永州,一路向南天地宽
永州市冷水滩区城区。 周勇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严万达 黄柳英 通讯员 唐一平
永州,因江而生,靠江铸魂,涵养出开放豁达、激流勇进的豪情。
进入新时代,永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跳出地域思维,敢闯敢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非凡十年,千年古城蝶变创新创业热土,“永州之野”变身“诗和远方”,脱贫攻坚绘就幸福底色。
高扬“永州自信”,“新南门”奔向全面振兴。
面向大海 全方位融入大湾区
7月21日,永州创建“五好”园区大比武拉开架势,蓝山皮具箱包、道县智能制造、江华马达、祁阳纺织等特色园区争奇斗艳。今年1至6月,永州园区新增、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均排全省第二,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
对外开放,埋下永州产业崛起的草蛇灰线,浓浓的大湾区元素贯穿始终。
2012年,永州经济总量首破1000亿元。彼时,“一台车、一支烟、一张纸”主导产业疲态已现,农业“大而不强”的软肋突出。永州要崛起,兴工强农是关键,尤需向外借势借力。
永州发挥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势,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1年至2018年,永州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800余个,年均递增14.5%。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支柱产业强势崛起,促进园区提档升级。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永州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大湾区、建设示范区”,永州明确主攻方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加速融“湾”,步步深入。
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南下,招商与招才一体部署,引资与引智同步推进。
向南对标,深化“放管服”改革,2020年永州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同类市州第一。
打造“科创飞地”,两地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生产在永州、研发在大湾,科力尔电机集团深受其惠,产品畅销全球20多个国家。
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十三五”期间,永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48家增至283家,年均增长55.9%。
交通互通、产业互链、城市互补动作频频,粤港澳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永州,沿海高端人才成为永州新市民。2010年到2020年,永州常住人口增加10.96万,增量居全省第二位。
踏上新的“赶考路”,永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开放发展,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
加快建设以永州国际陆港为龙头的开放合作平台,以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为对接重点,不断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
融湾升级,基建先行。永州抓好综合交通“十大工程”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90分钟高铁经济圈,方便两地人悦其行、货畅其流。
舜帝陵、零陵古城、云冰山、阳明山等景区,操着粤腔港调的游客越来越多。堪称“千年打卡胜地”的永州,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享区、生态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
硬联通、软对接并举,“南大门”变“桥头堡”,“朋友圈”不断扩大。近两年,永州引进的213个超2亿元产业项目中,近一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园区强筋健骨。2021年底,百亿园区增加到10个,省级高新区发展到4家,永州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虽遭疫情冲击,永州仍然涌现出多个过百亿产业,进一步站稳“两千亿”台阶。
农业脱胎换骨。永州拥有21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供粤港澳蔬菜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
今年5月27日,永州至中欧班列、永州至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实现首发,这是湖南首个以铁路内支线与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对接的范例。
一趟趟班列风驰电掣,永州更加紧密地拥抱粤港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联接世界。
(2021年,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郭东灿 摄)
牢记嘱托 筑牢“新南门”生态屏障
7月25日清晨,零陵区珠山镇欧家村一块山地上,红叶石楠球昂首挺立,狗牙根草绿绿葱葱。
这块绿地占地约52.5亩,曾是历史遗留废渣污染地块。山体经雨水浸渍冲刷,废水流入湘江一级支流石期河,严重威胁村民饮水安全和湘江生态安全。
为守护湘江源头,零陵区委、区政府开启矿山复绿攻坚行动。经过一年多整治,欧家村生态“伤疤”披新绿、变美景,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湘江之美始于源头。永州境内湘江河段长515公里,超过湘江总里程一半。然而,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矛盾日益突出。
永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打造“烟雨潇湘”生态品牌,筑牢湖南“新南门”生态屏障。
强力“断腕”“布新”,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三五”期间,关停污染企业510家。不惜每年损失1亿元税收,果断关闭停产湘江纸业;舍弃10多亿卖地收入,将宋家洲这一“黄金地块”改造成“人民公园”。
污染企业搬迁了,小水电站拆除了,渔民上岸了,采砂码头消失了,河流生态逐渐修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绿色亲水的滨江公园。
倾情增绿还湿,永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5.53%。“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新造林154.75万亩,摘得“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
全域成为“中国天然氧吧”,“永州蓝”闪耀朋友圈。市民推窗见绿,出门游园,呼吸更顺畅。
永州创新制度设计,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河长+民间河长”“河长+检察长”等机制,覆盖全市164条河流;依托“智慧河湖”监控系统,各级河长在手机、电脑端就可守护美丽河湖;打造“永州鱼人节”公益品牌,7年累计向湘江放流净水鱼2100余万尾;守护生态从娃娃抓起,湿地公园成为永州中小学生研学首选地。
一江碧水,润泽潇湘。永州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前30位;今年1至6月,排名全国第17位、全省第2位。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蓝山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冰雪经济。每逢雪季,来自粤港澳游客占比超七成。今年1至3月,全县接待游客16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6.3亿元。云冰山景区山脚下的浆洞瑶族乡茶源坪村,许多村民建民宿、办农家乐,依托冰雪资源,摘掉穷帽子。
“诗和远方”再升级,金山银山做更大,百姓乐享生态福利。近5年来,永州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1.1亿元。
(7月25日,宁远县九疑山瑶族乡,夕阳下的新居与远处的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情系民生 不断提升“共富”成色
双牌县理家坪乡六江洞村茄子基地喜获丰收,员工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配送,产品销往粤港澳市场。
“今年茄子亩产达到5000公斤,可以持续采摘到10月份。”去年,脱贫户胡志玉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流转70多亩地种植水稻和茄子,今年有望增收20多万元。
理家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昌维介绍,六江洞村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茄子、丝瓜、毛瓜等特色种植,甩掉了“穷帽子”,村集体年收入达200万元,还带动8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产业精准扶贫撑起永州脱贫攻坚一片天。过去10年,全市5个贫困县摘帽、774个贫困村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689户673539人全面脱贫。
脱贫不脱帮扶。永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度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选派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1103支3236人,实现一村一队全覆盖,推动全市81.1%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永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10年来,永州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收入七成以上。
今年4月底,冷水滩区活龙井社区铁路家属小区最后一个违规棚子被清除。活龙井社区是原铁路家属宿舍,脏乱差严重,居民纷纷搬离。冷水滩区将活龙井社区改造为“铁路印象”主题休闲公园,留住乡愁,成了网红打卡地。
2019年以来,永州投入资金16亿元,共完成54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2362户居民。2020年,永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交通等惠民新政加快落地。
攻坚“大班额”,2020年底,永州义务教育大班额清零,普通高中大班额基本消除;药品集采,全市人民少花医药费4.1亿元;建设区域性标准化敬老院,双牌农村特困老人安享晚年;以工代赈,宁远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民稳定增收……永州不断提升“共富”成色。
过去10年,永州城市在生长,高楼林立,大道纵横,商圈涌现。乡村在振兴,村庄整洁,改厕治污,产业兴旺。城乡收入比缩小,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便捷化。
过去10年,永州发挥人文优势、激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壮哉“新南门”,奋进正当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永州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提升在全省版图中的永州分量。新永州、好永州、美永州、福永州,正款款走来!
■我看这十年
王钰坤:喜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潇水河畔,水天一色,水鸟低飞;江中小岛,绿树葱茏,亭台隐现……7月26日,王钰坤指着电脑里的一幕幕风景,向记者展示永州这座城市的“洁净美”和“烟火气”。
王钰坤今年28岁,现任职于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业余时间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运动达人。家住冷水滩区湘江边上,王钰坤镜头下的故事,大多围绕“湘江”展开。“永州的发展离不开湘江。”王钰坤说,他喜欢沿着水岸夜跑,或划着桨板顺流而下,记录沿途所见。
“在我小时候,冷水滩被称为‘漏水滩’,‘漏’在永州方言中是‘脏’的意思。谁会想要把镜头对准一个这样的地方?”王钰坤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多为省外风光。2017年返乡工作后,他才有机会深入观察这座发展中的城市。一次隔水眺望,他看到河东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竟有几分摩登都市的味道,此后,他开始频繁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
为了让记者更直观感受湘江沿岸的变化,王钰坤点开了一张冷水滩中心城区的卫星图。“以前河边到处都是裸露的荒地,现在都被高楼和公园取代”“浮桥对面原来是农贸市场,烂菜叶子乱扔,路面一天到晚都是湿的,现在已经提质改造了”“过去城区只有3座桥,堵车严重,这几年永州大桥、九嶷大桥相继通车后,极大方便了市民通行”……王钰坤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最让王钰坤欣喜的是,城市的发展变迁,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他说,以前上游有水上酒楼、挖沙船,下游有造纸厂,加上江心的宋家洲水产养殖过度扩张,违建遍布,一下雨水面就飘满垃圾,水体发黄发臭。这些年,永州突出湘江源头保护,关停污染餐饮店和企业,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还一江碧水。他自豪地展示了一张渔民集体拆船的照片,“为了修复水生态,渔民不再打鱼,有的还义务巡逻护鱼、打捞垃圾。”
这些年,不少外地朋友因为王钰坤的照片,跑到永州“打卡”。去年5月,他提议成立视觉永州部落,聚集了一批永州青年摄影师,一起发掘和展示更多永州的美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