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湖南人的“偏爱”,81岁老人培育300余辣椒品种

2022-06-29 20:21:3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夏博]
字体:【

华声在线6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甜 实习生 郑婷介 谢宇)雨后天晴,一排排辣椒苗长势喜人、硕果累累,湖南省浏阳市葛家镇的一处大棚内,一个身影正在忙碌着,不时弯腰仔细观察辣椒的生长情况。这位在田间劳作的81岁老人,正是被大家称为“辣椒大王”的杨意红。

杨意红小学毕业后在当地农业社做会计。1956年,年仅15岁的杨意红带领一群年轻人先后创办了试验农场和化工厂。1961年,杨意红担任乡上的农业技术员,开始做蔬菜育种实验。1982年,杨意红回到家中务农,包制种、包技术、包销售,带领附近乡镇的150多户农民种西瓜。198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1987年带领村民去海南开创“候鸟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目前在浏阳市湘天科技种植合作社辣椒基地研究辣椒种植。

和辣椒打了60年交道,先后培育出300多个新品种,培训杂交育种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丰产栽培能手5000多人……虽已年过八旬,如今杨意红仍旧坚持凌晨5点起床,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这一切只因身为湖南人,对辣椒的那份独特的爱。

偏爱辣椒的湖南却不适合种辣椒

6月29日上午,新雨过后,牵挂着辣椒的杨意红早早地来到大棚。在别人眼中普通不过的辣椒,在杨意红的眼中却各不相同,体型稍长的鸡肠子辣椒、个头短小但冲劲儿十足的衡东三樟黄贡辣椒、表皮光滑颜色鲜亮的湘椒33号……眼前茁壮生长的每一株辣椒,都是杨意红的心血。

“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鸡肠子辣椒,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杨意红略显骄傲,拿起手中的辣椒如同抱着自己的孩子般温柔。与辣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杨意红,和辣椒的缘分要从1956年开始说起。

1956年,年仅15岁的杨意红成为一家青年农业化工厂的负责人,当时蔬菜供应量少,菜农收入也不多。1961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敢想敢做、年轻气盛的杨意红在乡里担任农业技术员,开始做蔬菜育种实验。“我是农民,从小就在地里打滚。不论多累,只要能让农民兄弟收成变好,我就开心。”杨意红很快意识到,湖南人对辣椒的偏爱。可惜的是,湖南本地的气候和土壤并不适合种植辣椒。

“有需求就有市场。”80年代开始,杨意红便开始专门研究辣椒的育种,这一钻研就是大半辈子……

从湖南到海南,他踏上了寻访之路

“从开始钻研到现在,已经培育出300多种辣椒品种了,全国范围内都有种植。”回想起当年,杨意红满是感慨,湖南人爱吃辣,湘菜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辣椒。

湖南的气候和土壤却不适宜辣椒的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杨意红花费了不少心血。当年,一到冬天,在湖南本地很难吃到新鲜辣椒。1987年初冬,杨意红带着30余村民,一起前往海南,利用海南的土壤和气候优势,进行辣椒种植,收获后将辣椒运回湖南销售,开创了“候鸟农业”新型生产模式。

为更快解决湖南辣椒的大量需求,杨意红每日埋头田野里,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变得黝黑。功夫不负有心人,“候鸟农业”新型模式获得成功。浏阳农民在海南种植蔬菜最多时面积超过4万亩,每年运回湖南的辣椒10余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湖南本地的辣椒需求问题,还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种,在1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

专研不止,年过八旬的他仍在学习

做辣椒品种研究,对半路出家的杨意红而言并不容易。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为了培育出“好品种”,他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专研上,一有空就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跑去省城请教专家。杨意红笑称,“农科院、农业大学的门槛都要被我踏破了。”凭借着一股子热情与干劲,杨意红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技专家。

喜好钻研的习惯杨意红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已年过八旬,每天干农活儿之余,就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学习。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类农业书籍,每一本都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做满了笔记。

在杨意红的辣椒研究之路上,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杨意红曾多次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院士进行交流,咨询辣椒杂交的经验、知识。“很多知识都是邹院士告诉我的,比如品种杂交与亲缘关系的内容,我一直用到了现在。”

第一次做“候鸟农业”时,村民们没有质疑、没有犹豫,二话不说就跟着杨意红去了“天涯海角”。“我只会种辣椒,那就把辣椒种好,报答社会,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谈话间,杨意红的眼角微红。

与辣椒打交道60年,对于杨意红而言,辣椒已经不是简单的食材。在他眼里,辣椒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如今年过八旬,杨意红从没想过休息,“种辣椒是我一生的事业,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我会继续努力,发扬辣椒精神。”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