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图为现场进行签约。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李健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科技与经济是一件衬衫的两襟,有了平台这个纽扣,扣上之后,便会达到“1+1>2”的效果。
中国科协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科创中国”,欲做这样一枚“纽扣”。
6月27日,“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
论坛上,一个个深思熟虑的观点建议、一个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真实案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当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产学研金用多方力量汇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就会迸发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
科技创新是每个产业和企业的需要
“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指出,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项目是挑战,更是机遇。
国家的经济发展始终需要科技这个加速器。
“‘双碳’背景下,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去工业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提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推行去工业化政策,将钢铁等制造业产业转移,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造成经济空心化。
桂卫华介绍,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行途径。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动力、关键动力和基础动力。“要强化科技创新的疏导作用。”
健康没有国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努力,用科技为人民的健康生活谋福祉。
“做好一桌湖南菜,让消费者吃好、吃得安全、营养、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成立了湖南第一个食品加工研究室。
论坛上,他从农产品研发的角度展开解读,认为食品研究产生的科技成果必须及时转化应用,才能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让老百姓受益。
何止是健康产业需要科技创新,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需要科技创新。
“重新提振湖南有色金属的辉煌,打造万亿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认为,湖南有色工业正面临产品结构单一、优势资源日渐枯竭等制约性难题。他建议凝聚省内外、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科技力量,整合国内一流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的整体布局。
这也是湖南众多行业、企业的共同期盼:要围绕湖南最急需的技术,扎实推进服务落地。
论坛前,“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对湖南省征集的涉及机械制造、工程装备、石油化工、人工智能等产业的122项技术需求全部认领,并对其中的79项技术需求开展多轮对接及考察调研,目前已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从1到N”的湖南实践
如果把科研成果产生的过程比作“从0到1”,当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便能达到“从1到N”的效果。
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湘四水已结出丰硕的果实。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认为,生命科技产业是关系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自2008年创办以来,圣湘生物相继研发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珠法”、快速简便的“一步法”、通用型全自动统一样本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国内新冠病毒检测产品最早获批上市的6家企业之一。
“我们最便宜的一套仪器售价不到100元,能很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说,以科技创新守护大众健康,企业也收获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据圣湘生物发布的年报,2021年公司营收超过45亿元。
科技创新也让涟钢集团竞争力持续提升。
涟钢集团副总经理汪净的讲述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座绿色钢城。在涟钢,对工业废渣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并100%回收利用,余热、余气和余压全部用来发电。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引入,使得从原料入厂到产品抵达客户后的全流程都实现了大数据跟踪与反馈。
“科技引领,是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汪净介绍,2021年,涟钢集团累计研发新产品49个,其中高端品种比达到35%。
论坛上,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湖南企业科协联合会、湖南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分别与宏瑞文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希杰尤特尔(湖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天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约,将科技服务持续引向深入。
科学家和企业家携手,科技与经济相融,湖南正朝向全方位创新发展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