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群山,为“绿水青山”直播带货
——记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
(施康。 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天还没亮,施康和妻子石慧便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起来,采摘新鲜果蔬、打扫院落、摆好座椅迎接客人……
“最近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今年4月,施康和石慧的特色苗族婚礼,通过《中国婚礼》这档节目被全国观众熟知,自家的农家乐也跟着火起来。
其实在电商直播领域,施康早就小有名气。2020年初,施康返乡创业,搭建了花垣县十八洞村第一个直播间,不仅展示苗族特色风俗和苗寨风光,还帮助村民售卖外婆菜、剁辣椒、湘西腊肉等土特产。
如今26岁的施康,是大学生村官,也是村团支部书记,肩负着凝聚年轻人一起建设家乡的使命。是否返乡创业,他也曾有过彷徨和犹豫。
在施康的记忆里,家乡的山路杂草丛生、田间小道泥泞不堪,同龄人初中便早早辍学、年轻人更是纷纷外出务工,村子空心化严重。“小时候,全村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条柏油路。”
走出十八洞村,也成了施康的选择。
风起十八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精准扶贫,让十八洞村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曾经闭塞穷困的小山村变得活力焕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旅游业欣欣向荣。
看到外出求学、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发展,施康浓烈的乡愁不断萦绕心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回来是否值得?”2018年,大学毕业的施康与同伴在长沙做短视频创业,发展了50多人的团队,回十八洞村意味着一切将从零开始。
“父亲经常教导我,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做对村子、对社会有用的人。”施康告诉记者,父亲施进兰曾是十八洞村的村委会主任,为了村里的发展贡献了一辈子,是自己的精神榜样。生于十八洞、长于十八洞的施康,体味过村子的衰败与贫困,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精准扶贫”的受益人,他愈发觉得应当承担起回村建设的担子。
“那时我就在想,我得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用我的力量反哺村子。”2020年,施康调转方向,辞掉了工作,从城市回到了青山的怀抱。
但“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成为摆在施康面前的难题。在十八洞村,群山曾经是阻碍,现在则是村子发展的底色和优势。绿色衬底,自产自销,施康决定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乡村特色旅游。
于是,他领着观众探寻十八洞村山泉水的发源地,去果园采摘猕猴桃,在自家农屋制作湘西腊肉……一个个十八洞村原生态视频呼之而出。产品有了,还需要有自带流量的“网红人物”:活跃在新闻报道里的龙先兰、石拔三、施林娇等“草根人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施康短视频里的常客。
观众们满是新奇和向往,流量纷纷涌了进来。施康索性把“十八洞村返乡人”作为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名,微信名改成了“十八洞洞主”。“这就是我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苗家人的身份认同。”施康解释。
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渠道“失灵”,村民们的特产卖不出去。看在眼里的施康,决定试水彼时最为火热的直播带货。
就这样,在自家的木房子里、火炕旁,施康和他的伙伴们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带货——“这是我们的湘西腊肉,过年饭桌上的必备下饭菜,从生猪的挑选到后期的烟熏每个环节都是用心制作。”施康说,第一次直播效果不错,推介的几百斤腊肉全部销售一空。
疫情期间,施康的直播间24小时不间断直播营业,为村民滞销的农产品筑起了黄金通道。在他和小伙伴的带领下,十八洞的农产品销售活跃起来。
现在,村民们的腊肉成了直播间的爆款,销售额累计17万多元。靠着养蜂脱贫又脱单的龙先兰也称赞,通过施康的带货直播,他的蜂蜜销量提高近百分之二十。
十八洞村人气越来越旺盛。今年4月,在施康的带领下,十八洞村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为了吸引和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施康还组建了“新青年电商工作室”,希望继续借力电商,帮助十八洞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未来还希望通过技能培训,让村里的老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人人都能参与‘直播带货’。”施康期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