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狃花盛开的土地——由电影《狃花女》看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呈现

2022-05-20 10:53: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沛霖 岳凯华] [编辑:潘华]
字体:【

李沛霖 岳凯华

古藤老树长尾雉,沟谷流水有人家。湖南省西北部、沅陵县境西北隅的借母溪,有千年的古藤老树、神奇的沟谷流水,恰似一幅幅“原始森林风光图”。

在那里,有美丽狃花,一树花开五颜六色,最后所有的颜色淡去,花朵凋零,结出相同的果实。在那里,有传说中的狃花女,被人租借替人生子,留下神秘而悲惨的故事。

近日,在沅陵全域拍摄的电影《狃花女》启动全国首映。这部影片根据龚由青、戴小雨同名小说改编,由周琦、马德林导演,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影片拍摄完成后在央视电影频道和各网络平台先后播出,同时摘获澳大利亚AFFA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年度)、最佳电影制作奖、最佳青年男演员奖三项大奖。

不仅如此,影片进行了电影促进新时代乡村文旅活动发展的探索,为沅陵乡村尤其是借母溪全域旅游对于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些思路,试图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解开狃花之谜,神秘而悲惨

上世纪的湘西,大山深处的人们十分贫穷,男人穷到连媳妇都娶不起。影片《狃花女》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地处湘西地区沅陵大山深处的借母溪。

借母溪的男人娶不起堂客,为了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于是千百年来这里的男人就从山以外“借母生子”。久而久之,借母溪便将“借母生子”这一奇特风俗称为“狃花”,把别人家的媳妇接到自己家住上一段时间,等到期满,便可回家,被借走的女人就被称作“狃花女”。因为借母溪同一树的狃花,开出的虽然是不同颜色的花朵,但最后结出的果实却是一样的。实际上,这就是以契约形式协定的临时婚姻制度,也就是“典妻”制度。

“典妻”制度是人类买卖婚姻的一种。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如《汉书·贾捐之传》有“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的记载;其发生遍及全国,辽宁称为“搭伙”,甘肃叫作“僦妻”,浙江名为“典妻”,沅陵喊作“狃花”;其仪式非常讲究,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而订立的契约要写明典妻的时间、租价、典期等。对被典的女人来说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的丈夫同居,更不能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哪怕看一眼也不允许等。

对于这种残害妇女身心、毒化社会风气的婚姻文化的文化旅游开发,不能对其抱有猎奇的心态,而必须持取批判的眼光。

影片《狃花女》悲壮、凄美、传奇,重点反映了在红军领导下推翻“典妻”制度封建陋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势力反动落后的本质,展现了劳苦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试图探讨生命、情感与梦想。

因此,需要收集相关契约、物件乃至现代中国有关典妻题材的文艺作品,如20世纪20年代中期许杰的《赌徒吉顺》(1925年)、台静农的《蚯蚓们》《负伤者》(1927年)、潘漠华的《冷泉岩》(1929年),30年代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含沙的《租妻》(1935年)、罗淑的《生人妻》(1936年),40年代路翎的《卸煤台下》(1941年),21世纪初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2002年)、龚由青与戴小雨的《狃花女》(2014年)及浙江甬剧《典妻》(2012年)等。

可以采用照片、实物、模型、投影、场景复原等多种先进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式书写狃花文化的残酷性,把被典妻子就是一部成为供人玩弄、为人生儿育女、被迫与亲身骨肉分离的“生育机器”的悲剧命运展示出来,从而揭开千年中国婚姻史上这黑暗、悲惨的一页,防止其在穷乡僻壤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从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展示红色文化,为水土铸魂

影片中,为了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千百年来贫穷的借母溪男人从山外“借母生子”的这一陋俗,在红军到来后戛然而止。主创团队把婉儿塑造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狃花女,这是否合乎事实姑且不论,但时代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狃花女所在的湘西大地,当时由贺龙拉起的红军已经声势日旺。贺龙领导的红军来到借母溪这里扩红,在这里誓师北上抗日,普通民众纷纷参加红军,当时桑植县就有五万之众参加红军。于是,这里人们的命运当然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芦老大参加红军,就是狃花女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

被狃花的女人的命运与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事的交集,为当今借母溪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提供了红色文化的版图。这是需要着力张扬的,关键就是寻找到当年红军在此扩红的遗址、标语、文物、烈士墓、纪念碑等实物。

沅陵是一个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伟大的红色精神,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斗,留下了丰富多彩、浓墨重彩且独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

怀化市已经在抗战历史文化版块的挖掘上花了很大功夫,如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溆浦湘西会战纪念园、通道转兵纪念馆都可以成为借母溪凸显红军文化的重要示范。可以充分利用沅陵现有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园和红二、六军团进袭沅陵县城指挥部旧址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已认定的81处革命旧址遗址红色资源(其中大革命时期2处、土地革命时期60处、抗日战争时期4处、解放战争时期15处)。要让游客不仅能够在这里观林、看山、赏兽,也能够在这里沿着红军、游击队、革命先辈在借母溪的脚步,打造一条将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于一体的廊道或步道,脚踏红军鞋,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开启敬仰先辈扩红抗日的探访之旅,感悟中国红军誓师北上抗日的伟大壮举,珍视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描摹山水之美,引游人流连

一道色彩斑斓的绝壁耸立西北,屏风般围出一个翠绿的山谷,山谷里春有山花、夏有苍林、秋有飘叶、冬有飞雪,一年四季各有韵味。古朴的吊脚楼、喷香的腊肉、陈年的米酒、清纯的山泉。四季如春的借母溪养育着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家人。

影片《狃花女》的实景拍摄几乎全部在沅陵借母溪,它以朴实的镜头摄取了沅陵的山山水水、树树木木、花花草草的画面。山水之美孕育了卢家兄弟、婉儿等乡民的人情之美,虽然减弱和冲淡了婉儿命运的悲剧性,但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目前,借母溪的全域旅游已经做得比较扎实了,保护区内的“四溪”“八垴”“三垭”“八十一岭山尖”“二十三个山湾”“六十二条沟”“八处悬崖”的开发力度颇大,各类外宣的材料、文案也在山水文化、自然景观方面全面发力,但需要借助电影《狃花女》这类有故事的、更易广泛传播的影像文本,譬如像庐山电影院一年365天都在播放《庐山恋》,《狃花女》一定也能如《庐山恋》把庐山推向世界一样,让区内的险峡深涧、叠嶂山峦、纵横沟壑、原始河谷等山水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沅陵县是一个多民族县,有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蒙古族、水族、回族、高山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0%以上)、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把借母溪的山水观光、乡村文化探秘、农业休闲度假、农耕学习体验、康体养生、采摘、垂钓等乡村旅游产品推出沅陵、怀化,走出湖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要素的展示。借母溪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风光,有壮怀激烈的红色文化,也有神秘丑陋的狃花文化。各种文化要素协同发力,各种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将能走出一条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