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追寻红色足迹 感受时代新貌——湖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综述

2022-04-28 06:42:37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鹏

湖南湘赣边、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热土,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发展的伟大征程中,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壮美画卷。

4月中旬,湖南日报记者聚焦湘赣边、湘鄂渝黔革命老区,重温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感受时代新貌。

“红色经济”蓬勃发展,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十里画廊前,游客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孩子们在林间小木屋快乐玩耍……走进平江县加义镇芦头新村,仿佛走进一个园林景区。

几年前,这个山旮旯还是一个不通硬化路、没有手机信号的贫困村,年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这里是湘鄂赣苏区的活动中心之一。我们筹集3000多万元,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打造集体经济景区。”芦头新村党支部书记陈加宝介绍,芦头新村从山林变成集“观绿、溯溪、赏水、探幽、攀险、猎奇、养生、休闲”于一体的芦头境谷景区,去年6月开业后,当年收益达300多万元。

昔日藏在深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变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我省湘赣边、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越来越多的村庄挖掘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是耿飚将军的故里,曾是有名的无公路、无产业、无资源的“三无”村。通过几年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铺路修桥,亮化美化道路,完善基础设施,村里越来越美。”隆兴坳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说,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农业体验游等,村民吃上“旅游饭”。去年,村里8家农家乐接待游客14万人次。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红军体验园,长征体验项目备受游客追捧。

近些年,随着桑植县旅游“大动脉”刘洪公路开通,桑植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线,形成区域内10分钟红色旅游圈。

“全县红色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刘家坪和洪家关,将分别打造成长征小镇和文旅小镇。”桑植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谷和囤说,刘家坪与洪家关既“抱团”,又寻找差异化发展。

农文旅融合,革命老区面貌一新,一个个“红色村”变成旅游打卡地,一条条生态农业带变成观光带。

发挥优势打“生态牌”,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永顺县高坪乡高坪村那咱猕猴桃示范园里游人如织。生机勃勃的果园铺满山头,套播的紫云英花开正艳,一条条蜿蜒的道路“伸”向四方……

“猕猴桃套播紫云英,既可防止有害杂草生长,又有利于改善土质,还是果园春季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高坪乡乡长向峰介绍,全乡发展猕猴桃3万多亩,人均达2亩,猕猴桃成了村民“致富果”。

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发挥优势打响“生态牌”,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县、红色革命老区,曾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如今,全县种植黄桃9.5万亩,年产6.5万吨,黄桃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26.3亿元。该县实现全面小康,创造了山乡巨变的奇迹。

桂东沙田镇,是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地方。该镇文昌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当地人“靠山吃山”,李永凤便是其中之一,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领320户村民一起种药材,5年后,预计年收益可达3000万元。

汝城县沙洲村,因“半条被子”的故事被誉为“红军房东村”。近年来,沙洲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沙洲民俗文化广场、红军广场、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景点项目相继建成。依托红色资源,沙洲村推出“重走长征路”、特殊党课等特色文旅服务项目,“红色旅游+水果产业+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四位一体模式初具雏形。

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天门郡莓茶白马山主题公园,绿意盎然的山岗上活跃着茶农的身影。“切莫小看这片绿叶,它可厉害了。”张家界天门郡莓茶品牌创始人刘超说,这个5000亩莓茶园是全省莓茶行业第一个“省级示范园”,不仅给熊家逻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17万多元收入,还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提升至1.5万元。

新化县奉家镇盛产红茶,现有茶园1.7万亩、规模以上茶企4家,茶产业年产值8500万元,带动3500余人就业增收。镇党委书记周龙辉介绍,他们以向北、渠江源、上团、下团等村落为核心,打造康养、茶旅、红旅、农旅等旅游景区(点),把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

以“红色”带动“绿色”,革命老区红色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民宿居住、特色餐饮、商品展示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农业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脱贫之后帮扶不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麻阳苗族自治县龙升社区,是湖南四大集中搬迁安置区之一,麻阳18个乡镇966户3742名脱贫群众居住在这里。

84岁的贾宗爱告诉记者,没想到搬进新居后,自己的裁缝手艺还能派上用场,谁家有个缝缝补补都来找她,一天能挣三四十元。

“虽然我们脱了贫,但帮扶政策一点没有减少。”龙升社区党支部书记范文忠介绍,社区进驻15家企业的帮扶车间,实现就近就业610人,加上劳务输出1125人,社区户均就业达到1.8人。

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老区群众喜上眉梢。

4月27日,桑植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桑瑞家园的扶贫车间,90多名工人在娴熟地挑选、捆扎粽叶。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当地政府为安置点引进粽叶、雪莲果、电子配件、藤椅加工等扶贫工厂,直接受益104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辖区内105名孩童提供课后辅导;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发布招聘信息,举办厨艺、种植、养殖、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小区340余人外出务工。

汝城沙洲村,新建的芙蓉学校拥有大气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配套齐全的学生公寓……孩子们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个个精神饱满。

为解决沙洲村48户村民住房需求,当地政府规划用地32亩,投资3000万元,为他们建起新房。58岁的村民朱新亮瞅准商机办起农家乐,去年收入超过30万元。如今,被他叫回村子创业的4个孩子说,现在村里的生活比城里好!

如今,湖南革命老区红色底蕴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老区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