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 新旅游·洪商故事】“洪江首善”张书

2022-04-26 06:48:55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电视连续剧《一代洪商》最近在央视热播。为满足观众对故事发生地洪江古商城的了解,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了一组《新湖南 新旅游·洪江故事》,讲述电视剧背后精彩的洪江古商城故事,读者好评如潮,希望了解更多洪商的事迹。为此,本报再推出《新湖南 新旅游·洪商故事》,讲述10位洪商艰苦创业、诚信经商、热心公益、家国大爱等方面的故事,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军 通讯员 袁春华 林振林 王承当

4月25日,走进洪江古商城育婴巷,在景点“汛把总署”对面,一栋有100多年历史的窨子静静矗立。

洪江古商城景区育婴堂原址。通讯员 摄

此屋即为育婴堂,上下两层,有房18间。在清代,是洪江的慈善机构,专门用来收养弃婴和孤儿。

据介绍,清代时,洪江等地有溺女弃婴的恶习。洪江巨商张书等人看到后十分痛心。光绪五年(1879年),张书首捐千金,牵头本地商人倡办育婴堂,发动各同乡会馆和商帮开展育婴、恤嫠、防疫等慈善活动。

“钱财是天下公物,不应该一人私有”

“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间,育婴堂累计收养周边各县及当地弃婴、孤儿、遗腹子1872人。”洪江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梁斌介绍,电视剧《一代洪商》中,洪商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精神深深感动了全国观众。其实,以张书为代表的洪江商人仁孝的品格,同样令人感动。

张书,江西临川人,6岁丧母。后来,他把继母当成生母一样孝顺。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成年后,张书来到洪江经商,40岁后开办了“诚致行”,以经营桐油、木材起家,成为当时洪江的首富。

有一天,得知父亲在汉口病危,张书十分挂念,立即动身从洪江乘船千里迢迢去探视。病榻前,惊异于儿子来得这么快,父亲激动得眼泪直流。

张书为父亲侍奉汤药,在父亲病亡后又尽心操办丧事,自始至终不留任何遗憾,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

张书兄长早逝,他恭敬地对待兄嫂,抚养侄儿。对堂兄弟,张书每年都给他们送去财物,并给他们购置固定资产,使其安定生活。张书还在京师开设会馆,帮助身在异地的同乡渡过难关。

张书虽富有,对财富却有独到见解。他提出“钱财是天下公物,不应该一人私有”,认为“上天厚待,给予自己钱财,是要让自己用钱财去帮助他人”。

张书经常以此自省,并告诫后人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他虽富有却很节俭。据记载,张书每天吃的食物分量不多,更舍不得吃好的。有人劝他不必对自己这么苛刻,他说自己的先人都没尝过这么多的好食物。

“‘天下的钱,天下人赚’、仁孝正义等优秀、豁达的品格,为洪商带来滚滚财源。”梁斌说,为富而仁、慷慨大度、乐于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等,都是洪商的显著特点,张书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做了各种善事也不要张扬,不然就会违背做善事的初心”

据资料记载,张书在家乡临川开学堂、建学校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一年,家乡遭水灾,张书运去万石粮食赈灾,并修建河堤,以平定多年的灾害。

张书还在洪江及周边各县修建纤道、疏通险滩、捐寒衣,设救生船,救助落水商民等,开展各种慈善事业。

每逢灾害,张书都会捐粮、捐钱。光绪二年(1876年),山西、河南等地大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被称为“晋豫奇荒”“晋豫大饥”,张书捐麦子4000石救济灾民。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郑州段决口,张书为汉口10余万难民资助了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其他诸如施药、安葬死者、抚恤,帮助亡者家人谋生等数不胜数。

80岁时,张书对公益事业依然十分关心。一次,他儿子张祖培同大家商议,拟在育婴堂的基础上增设保赤堂,以更好地养育和保护幼儿。有人提出,修建保赤堂的房子能买到,但是修缮的费用却很难筹集。

正当大家就是否增设保赤堂犹豫不决时,张书说呱呱坠地的婴儿经常濒临夭折,这样的事情怎么能犹豫呢,他要儿子赞成增设保赤堂,并即捐钱四十八万九千文。

因行善积德,功绩卓著,清光绪年间,张书被诰封一品,时任靖州知州金蓉镜还为其撰写《临川张封翁传》。

张书一生都在行善,病危时,听说京畿遭灾,他还叫家人寄去千金以帮助受灾群众。

张书享年87岁,临终前叮嘱后人:“如果做了善事却让大家都知道,这不是真善;做了各种善事也不要张扬,不然就会违背做善事的初心。”

张书去世后,洪江社会各界感其恩德,经洪江各大会馆、商帮和百姓公议,在育婴堂为张书立木主神位,定期祭祀。

张书有6个儿子、10多个孙子,在他言传身教下,均贤明而有为,其中1人中进士、6人中举人。

张书家族堂号为“张慎德堂”,他的后人也继承了他乐善好施的品行,为洪江慈善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张书热心慈善的事迹和精神,也在洪商中传承下来,成为洪商的优秀传统。

相关专题:新湖南 新旅游·洪商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