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正可
4月9日,首部“湘商”题材电视剧《一代洪商》在央视八套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长居全国第一,主要取景地洪江古商城迎来新一波文旅热度。同名小说在各大书店的销量喜人,编剧王少华手里的500本剧本也签售一空。
王少华告诉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剧本创作到剧集拍摄,他和助手徐宝祥三下洪江,历经三季。采风过程中,洪商后人透露的30名家丁上栓关门的细节,打开了他对洪商巨贾的想象。自己每天早上必吃的洪江粉,成为剧本出笼的一大“功臣”。
王少华说,文化和历史是“挂”故事的墙壁,当湘西的文化跟中国的近代史融合在一起,故事也变得结实厚重。用一部剧填补“湘商”文化的空白,是他作为手艺人在这个时代的顺势而为。
一桶洪油,一个时代的符号
湖南日报:写《一代洪商》的契机是什么?
王少华:2017年5月,陶泰忠老师问我有没有档期写一个湖南的戏。陶老师是《解放军文艺》的主编,责编过《唐山大地震》《乔家大院》等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非常敬重的业内前辈。我知道讲徽商、晋商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表现湘商的几乎没有。接下这个戏后,我跟助手7月份就去洪江采风了。
我们第一次去洪江,几乎把湘西周边走完了,包括凤凰古城、芙蓉镇、芷江等,又采访了一些当地的湘商后裔,比如张丰毅饰演的刘云湘的原型刘岐山,他的孙子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老人领我从后门去他们家,据说当年打更后关家门,需要30名家丁一起抬着门栓才能关上这扇门,这个细节太震撼了!李立群扮演的杨同昌的原型人物叫杨竹秋,是当时洪江八大油号之一的杨恒源油号的老板。刘家、杨家两大油号是洪江桐油的代表。
湖南日报:这部剧填补了湖南洪商文化的空白?
王少华:它很有传统文化的科普意义。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商人还在囤积银元大洋的时候,湖南商人已经开始放眼世界了。洪江自古就是湘西重要驿站和繁华商埠,这里有寺庙、会馆、油号、洋行、钱庄、镖局、报馆、戏院,还有英美日的代办处,好不热闹!另外,洪江的洪油加工业非常厉害,因为处在三江交汇处,有最大的水旱码头,洪油主要通过水路运往国外,洪油在世界桐油市场占比接近30%,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在其他油料出现之前,不管是军用、民用,各行各业基本都会用到桐油。虽说桐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是中国轻工业史上一座里程碑,一代洪商功不可没!
湖南并不是一个只产红色文化的地方。一个作品的好坏,文化背景特别重要,历史和文化是“挂”这个故事的墙壁,当湘西的文化跟中国的近代史融合在一起,故事也变得结实厚重。《一代洪商》的文化特色非常突出,除桐油之外,沅江放排、沅江号子这些文化元素,在剧里面特别多。
废弃工厂里,还原百年前的老油坊
湖南日报:洪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吸引你?
王少华:最难忘的就是洪江粉,特别好吃!采风创作时,我每天早上都要跑到街上的小店里吃粉,现在我还很怀念那个味道,我跟别人开玩笑说:“这部作品能出笼,功劳归于我每天早上必吃的那碗洪江粉。”
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洪江的风土人情。洪江是一座非常有文化、有色彩、有生活的、非常从容的小城市。洪江古商城有大量的百年建筑,保护得不错,它的窨子屋是冬暖夏凉的。其中,一间距今600年的老房子让我印象深刻,房子还是原样,但已经很破了,里面都是打的架子支着,当地准备再把它维修起来。
洪江跟别的城市都不一样,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当地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是从容的,这种慢节奏的生活特别吸引我。我干编剧很多年了,也因此去过很多地方,但我特别留恋洪江,准备过段时间,再去住上一些日子,还要去吃那家的洪江粉。
湖南日报:这部剧里的洪油炼制是重头戏,有做哪些创作准备?
王少华:现在洪江城内找不到油坊了,于是我们去参观了洪江城外的老油坊。老油坊里还是有手艺人的,他们现在不只是做桐油,还做食用油,比如芝麻油、菜籽油等,但是制作的工艺和流程还是一样,我还体验了跟工人们一块儿用桩子去砸油籽。
在拍摄的时候,导演、主创,包括美工,他们都到那个油坊去看过。油坊的设备都是百年前的,刘家、杨家油坊的炼油设备都很大。所以我们就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搭建还原了百年前的老油坊,场景非常大。
张丰毅不出彩,戏就不出彩
湖南日报:知道张丰毅参演,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王少华:当时张丰毅手里有三个本子,他就挑上了《一代洪商》,他说这个本子写得好。当时有几个大腕都想演,后来听说张丰毅来,我特别高兴。他有湖南情结,我又对湖南那么热衷,所以我俩一拍即合,成好朋友了。中间有一个小插曲,我一个同学也有个本子想邀请张丰毅出演,然后他就从广州跑到洪江。但张丰毅态度很明确:“我接了这个本子,不可能再接别的戏。” 另外,这是一部男人戏,有张丰毅、李立群参演,我觉得就撑起来了。
湖南日报:有特别难忘的戏吗?
王少华:最让我佩服的是刘云湘沉塘600秒那场戏,那场戏第一个拍摄点在芙蓉镇。那时已经12月了,特别冷。全组都劝他找个替身,但张丰毅对艺术很严谨,非要自己关到笼子里下水演。他还是有底气的,毕竟他一到洪江,把行李一放,第一件事儿就去找健身房。
这个戏关键就是在张丰毅,他要是不出彩,这个戏就不出彩。张丰毅是非常敬业的一个演员,他对剧本非常下功夫,包括台词。有时候很晚了,他也会打电话给我,问这几句台词应该怎么改。一个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编剧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演员是三度创作,三度创作很关键,人物的言行举止要有范儿。张丰毅是百分之百的完成了任务,我非常满意。
湖南日报:剧中刘天婵、刘天娟、罗积善等人物的名字有些特别。
王少华:告诉你个秘密,刘云湘的两个女儿,天婵、天娟这两个名字,灵感源于我的双胞胎大学同学。我们在西安上大学,她们是长沙人,一个叫天婵,一个叫天娟,我们关系都非常好。正好剧里有这两个女性人物,我就用了她们的名字。反派罗积善呢,他是一个假善人,叫积善,有反讽的意味。
一个油作坊,看湖南看中国看世界贸易
湖南日报:您是河南人,如果将做剧比作做面,您觉得编剧是什么角色?
王少华:编剧既是和面的,也是拉面的,我每一部戏都全方位参与。我和完了面以后,再跟着所有的主创一块儿拉面,最后再煮成色香味俱全的成品。
《一代洪商》是我在央视播出的第6部电视剧了。在我看来,编剧是一门手艺,我们是手艺人,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手艺,我们就亮出什么样的手艺。遥控器在老百姓手里呢,不喜欢就给你调走。好的作品一定是上下左右都喜欢,主题有高度,但又很平民化。所以写剧本从什么角度切入很重要,《一代洪商》就是从一个油作坊去看湖南,看中国,看世界贸易,以小见大来讲故事,可能就会更好看,更接地气,普通人也更能接受。
湖南日报:《一代洪商》有何现实意义?
王少华:湘商与中国其他地域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与世界经济接轨比较早,敢想敢干,虽身处深山远水之中,却不固步自封。刘云湘那一代洪商大多出自名门,接受的是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都有传承。这种传承既是商业精神上的,也是文化思想上的。比如艰苦创业、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的处事原则,吃亏是福、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义方恪守、清白传家的洪商文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国情怀。虽然刘云湘那个年代是动荡的战乱年代,跟我们当下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当代商人应该学习老一辈商人,家国情怀还是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