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军
通讯员 袁春华 林振林 王承当
电视剧《一代洪商》有个矛盾冲突的火爆场面,因许安邦等人的阴谋,引发众多洪商挤兑“元隆钱庄”。
其实,元隆钱庄场景的拍摄地就是洪江的“盛丰钱庄”。
洪江古商城因商而兴,繁华的商贸让洪江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由此催生了钱庄。
洪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曾湘洪介绍,洪江古商城最早的钱庄创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有合茂、中孚两家。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钱庄业迅速发展,达到21家;民国三年(1914年),洪江古商城有兼营钱庄23家。
如今,盛丰钱庄、晋泰祥票号、湖南银行原址等已是洪江古商城景区的热门景点。
据《湖南实业志》记载:“至各地钱业规模之大小,其资本最大者为洪江鸿记钱庄,凡三十万元,即长沙之裕顺长亦不能与之比拟。”鸿记钱庄由长沙张姓巨商独资经营,在上海、汉口、重庆等大中城市设有分号,资金可以互相调拨,洪江众多油号均与之办理业务。洪江钱庄行业资金的雄厚程度可见一斑。
盛丰钱庄是洪江钱庄中保存最好的一家,也是古商城景区的主要景点。据介绍,钱庄由大掌柜房、副掌柜房、账房、信房、跑街、银房、长头、栈司等部门维系,发行的庄票,可以在汉口、贵阳、镇江等地的分号汇换银钱。
盛丰钱庄记账的方式很有意思。一天营业后,总计现金金额,写作“入日生”。如果账簿还剩一格时,这一空格往往写上吉利话,如“财源茂盛”“黄金万两”等。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盛丰钱庄的金库设置分为明暗两个。明面上的金库设在信房后面,而暗面的金库则设在地下。
记者在现场看到,地下金库深约2米,面积约5平方米,入口处与地板完全融为一体。外人即便站在金库入口上,也不知道自己脚踩“金银万两”。正因如此隐秘,钱庄的地下金库2008年修缮时才被发现。
洪江的钱庄有银元、铜元,还有银票、铜元券、汉票、洪兑等纸币在市场流通。汉票、洪兑是木材商人喜欢使用的方式,由于木材商业贩运周期长、资金量大,于是在汉口和洪江的钱庄所发行的汉票和洪兑,便取代白银流通于沅江上游的贵州清水江市场。
木材商到贵州锦屏买木材,把现金存入汉口钱庄,领取“汉票”,至洪江后,再将汉票换成洪兑;或者运货至洪江卖成洪兑,至锦屏后使用洪兑购买木材;有的则直接运货至锦屏以“搭货兑账”方式进行木材交易,形成了以兑票为简便形式的商品流通方式。
钱庄主要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始建于清咸丰三年的晋泰祥票号,老板王裕祥,就是一家以经营“号票”汇兑业务为主的金融信用机构,实力雄厚。而当年洪江最著名的大富豪——“永泰商号”老板刘永泰在洪江发行并流通的“号票”,则是比较早的企业债券。
民国初期,每年“解银帮”(武装护送银元之人)有数次从长沙运现金(银元)经宝庆、洞口而抵洪江,以备结算之需。每至债权债务结算日,收债还欠者熙熙攘攘,午夜不息。因通货皆是银币铜元,沿街铿锵之声不绝于耳。
据民国九年(1920年)长沙《大公报》汉口讯:“洪江为内河上游第一大镇……裕通祥、裕通恒、义孚康、久大庄等大银号,汇兑遍及全国,每一比期与汉口、镇江汇兑总额在数十万元。”另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洪江市场现金流通量仅次于长沙,居湖南省第二。足见当年洪江钱庄业之盛。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官钱局设洪江分局,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业务。民国元年(1912年),湖南官钱局改组为湖南银行,洪江官钱局随之改为湖南银行洪江分行,这是洪江的第一家银行。
在湖南银行原址的墙垣上,现在仍可看见一只振翅飞翔的蝙蝠。凡是游览洪江古商城的游客,导游都会解释它的意义:蝙蝠不仅象征着福气,更有镇守银行金库的意思。蝙蝠是夜行动物,每到晚上就十分警觉,稍有动静就会展翅而飞,看守金库,通风报信再适合不过了。在这只蝙蝠的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孔洞,作为瞭望之用,也可作为枪眼,与这只蝙蝠恰好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银行在洪江设立汇兑处,逐步取代了钱庄的汇兑业务。从此,钱庄逐步减少。从1939年开始,交通、中国、农民、中央、复兴等银行,先后在洪江设立支行或办事处,金融业蓬勃兴起,总揽了洪江钱庄的存、放、汇兑业务,资金安全、信誉大大超过钱庄。而存数不多的几家钱庄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逐步衰落、歇业和倒闭,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