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坚持才会看到希望

2022-03-06 07:46:16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周帙恒] [编辑:印奕帆]
字体:【

“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

——访“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

江梦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帙恒

惊蛰时节,万物萌动,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清华园的宁静,被江梦南敏锐地捕捉到。直到26岁那年才第一次听到鸟鸣,江梦南重新打量自己所处的世界,汽车鸣笛、开水沸腾、雨打窗沿……这些曾只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中的声音,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这是一种普通人很难感受到的奇妙体验。”江梦南说。

3月5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北京清华园外见到眉眼弯弯、长发飘飘的江梦南。交谈时,江梦南示意记者摘下口罩,重获听力后的她依然习惯通过唇语辅助理解。成长经历、科研进展、未来打算……这位刚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郴州女孩侃侃而谈,“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这就是我的故事,与大家共勉。”

“这个奖有三分之二是颁给我父母的,我自己最多占三分之一”

“非常兴奋,但激动劲过去之后又有一些紧张和惶恐。”说到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江梦南直言是鼓励也是鞭策。

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双耳失聪,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到成为清华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立志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造福更多人,今年30岁的江梦南以异于常人的坚韧人生“感动中国”。

“你感动了中国,那谁又是让你感动的人呢?”“是我的父母。”面对记者提问,江梦南不假思索地说。

命运本来可能将江梦南带入另一个轨迹。1993年,被确诊为因服用耳毒性药物而导致重度神经性耳聋后,医生建议赵长军、江文革夫妇带9个月大的江梦南回家学习手语,进入特教学校。

无法接受自己女儿逐渐远离主流社会,夫妻俩摸索出一套读唇语的方法,让江梦南感受喉结发声的震动、嘴巴呼出的气流,来读懂从真实世界里发出的声波。

“是父母的坚持不放弃,让我学会了‘听’和‘说’,与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学习,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仿佛触动到内心深处的柔软,江梦南温柔的语调中有一丝哽咽,“这个奖,有三分之二是颁给我父母的,我自己最多占三分之一。”

江梦南是谦虚而强大的。

小升初考了全市第二名,到150多公里外的郴州六中上学;追随偶像张海迪考入其母校吉林大学,独自前往3000公里外的长春;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本科、硕士学位,于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成为一名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的博士研究生,笑称自己“打小就生活在 ‘hard(困难)模式’里”,言语间,江梦南自信而乐观。

“我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人摆脱命运的不公”

2018年,即将硕士毕业的江梦南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实读高中时就有过这个打算,但考虑到手术风险放弃了。”江梦南说,当时,长春的一位医生看到她的故事后,劝她植入人工耳蜗。

“你已经走这么远了,为什么不试试看,自己的人生还有多大的可能性?”江梦南被医生的这句话打动。这年夏天,她重获了失去26年的听力。

如今,江梦南逐渐适应了本就喧闹的世界,“我可以听到以前从未发觉的细节,比如水开了会发出响声,这让我很有安全感。”

然而,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她腾不出太多时间进行言语康复训练,以更好地将听到的声音和意义对应起来。“忙完这段时间,我就要把训练的量提上来。”江梦南所说的“忙”,既有四面八方涌来的关注,更有突破研究项目瓶颈的压力。

曾立志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却因要戴口罩交流不便只能放弃,转而报考药学,到如今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明确,“我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人摆脱命运的不公。”

对于今后的职业选择,江梦南说,坚持科研或前往公共部门工作,通过参与政策制定帮助弱势群体,都是考虑的方向。

“我建议完善AI语音技术相关法律法规,以帮助解决技术与隐私间的矛盾。”江梦南说,新买的手机安装了AI智能语音功能,通过将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帮助她解决了因看不到口型而不方便与人电话交流的困扰,“如果音频AI技术应用到电视新闻,安装到各类型手机,就能大大减轻听障人士的沟通困难,也能更方便正常人生活。”

采访现场,江梦南给远在郴州的父母打了个电话。除了一直注视着手机屏幕不断滚动的字幕,江梦南与父母的沟通别无异常。

“妈妈,这段时间我有点累。”

“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寄到北京来。”

“我想喝家里茶园的茶叶。”

“新茶上市马上发给你。”

……

向父母撒起娇来的江梦南,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暑假与父母在茶园玩耍的田园生活,那份快乐记忆长存心底。

(湖南日报北京3月5日电)

相关专题:郴州女孩江梦南感动中国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