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山乡巨变】文化馨香漫清溪

2022-02-01 07:44:47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廖慧文 邢玲]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

春节前夕,湖南日报派出五组记者走进益阳清溪村、木溪口村、茶乡花海社区、小河咀村、上码头村,感受浓浓年味,记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美丽画卷。

从2月1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连续五天推出《新春走基层·新山乡巨变》,透过那一幅幅火热的生活场景,一个个真实的致富故事,讲述这些村庄的茶、果、鱼、花、地域文化如何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香”飘万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邢玲

太阳都升起老高了,浓白的雾还没有散。洞庭湖平原上,一座座丘陵微微冒出头来,像遥远的岛屿。

进入腊月,年的气息无处不在。漫走的雾气中,夹杂着一点儿香肠丰腴的甜、一点儿腊味柴火的香。

一路行来,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最打眼。装扮喜庆,人声熙攘,将年味烘托得恰到好处。这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乡土文学代表之一周立波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文学创作原乡。60多年前,周立波以清溪村为背景地写作的《山乡巨变》引发强烈反响。今天,这片文学滋养的土地,已然写就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让村落成为“文化客厅”

“咚咚咚……铛!”

村口的清溪广场上,刚搭好的舞台被爱热闹的人们围了五六层。在几通锣鼓的指引下,一只30余米长的“虾子”被80余人合力“耍”了起来。

“虾子起拱啰——”一声悠长的号子,“虾身”拱起,“虾头”瞬间朝天,人群爆发出响亮的欢呼。

益阳是我省主要产虾地。虾子起拱,是传统的益阳民俗,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2008年纳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地道的益阳味咧!”益阳市民罗志特地带着家人从市里开车来清溪村“找年味”。随着台上节目的气氛推向高潮,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把巴掌都拍烂了”。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别的地方舞龙舞狮,我们就不一样!”

一旁的清溪国潮年货节上,堆满了益阳的特产年货。免费写春联、“福”字等公益活动摊位前排起长队。红色灯笼缀在冬树的枝头,一树接一树,将人们引到村子深处。

“在我们清溪,你可以在非遗展馆看到油纸伞、羊舞岭窑瓷器、民间剪纸,可以在村里喝到地道的益阳擂茶……清溪村就是益阳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看着不断“入村”的客流,喜上眉梢。

2018年以来,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对空间结构重新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它不仅仅局限于村子所在的2.97平方公里,还囊括了周边十几个村,打出了“泛清溪”的文化概念。

清溪村的“文化气”,是从周立波那儿来的。贺志昂从小听着周立波书里的故事长大,但直到2008年周立波故居启动修缮,他才认真地读其代表作《山乡巨变》。“之前我觉得这就是写乡里的那点事,有什么好看?看到那么多人来参观故居,我还不太理解。但慢慢地,我再读,书的味道出来了,书中那段历史的滋味也咂摸出来了。”

《山乡巨变》有余味,是公认的。那些余味,让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试图回味书中的场景、感受周立波的创作历程。基于此,村里建起了梦回清溪长廊、清溪剧院、清溪里民宿等文旅景点,每年吸引超过60万游客来参观。益阳市的不少读书会和研学机构也选在清溪村办活动,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2020年,村集体经济资产达3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余元。

贺志昂介绍,接下来,清溪村打算建设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签名本珍藏馆、山乡巨变陈列馆、清溪书屋、书香民宿、文学艺术幼儿园等工程,进一步促进人文、产业等要素融合发展。他信心满怀:“清溪村就在益阳城边,文化优势、交通优势叠加,我们要成为益阳的‘文化客厅’。”

让田园成为乐园

雾气隐入更深的山林里去了,村里的景色清晰起来——清一色青瓦坡屋顶、灰白搭子墙房子掩映在绿树之间,清澈的溪水在路边规整的水渠中活泼地奔流。质朴的原木路标尽头,是精致的民宿。

冬日的田野有些寂静,但田野旁边,挑担、赶牛的雕塑群展现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农耕画卷。“看,这是扮禾。”一位家长指着一座雕塑,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收完稻谷加工,才有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夏天,我们再来看……”

真美好啊!但清溪村村民、1992年出生的邓旭东却说,他一度只能通过《山乡巨变》来了解自己家乡的本来样貌。

在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由于无节制的采矿,清溪村的生态遭受了极大破坏。“没有几块好地。山光秃秃的、溪水脏兮兮的……”

2008年起,清溪村陆续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山乡巨变展览馆等景点,植树造林、涵养生态,矿场也得到了清理整治,逐步关停。2018年,清溪村再次提质改造……山水一天天清秀起来,城里人爱来这里亲近土地,体验农耕之乐。

邓旭东原本在深圳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前年,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他和父亲流转了两座山,种油茶树、桂花树,最近还寻思着种些“林下菌”。

“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是在重建父亲和爷爷心心念念的家园。”谈起种树的初衷,邓旭东说,“就像立波先生写的,清溪村曾经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树。父亲和爷爷经常在家念叨曾经满山茶花开的场景……”

60余年前,周立波满怀希冀地落笔:“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时光如书,他布下的是一个“引子”。如今,经由新一代建设者的手,清溪村在书写着新的章节——那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饱蘸着文化馨香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故事。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