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生命之约——湖南理工学院25位师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

2022-01-11 07:58:07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亚平 周磊 通讯员 田夏

隆冬时节,每当夕阳西下,在湖南理工学院操场,都能看到数学学院学生陈周志跑步的身影。

“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随时可能到来,我要保持强健的体魄。”陈周志说,2020年7月,他参加学院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1年3月,岳阳市红十字会告知,他与福建厦门一患者配型吻合。他毫不犹豫同意捐献,并为父母科普相关知识,打消他们的顾虑。同时,他注意饮食,积极锻炼,坚持每天跑步3公里左右,下雨时就在室内健身,为捐献做准备。

陈周志是湖南理工学院第25位“种子选手”。该校党委书记卢先明介绍,湖南理工学院迄今已有24位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仅2021年就有9例,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

每一滴血,都有着神圣的使命。鲜红的血液带着生的希望,温暖了冰冷的仪器,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送去“生命的种子”,赴一场美丽的生命之约。

最早:一种缘分,一个美丽的约定

2003年6月5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实现全国联网后第6天。中华骨髓库接到广州南方医院的申请,白血病患者黎先生生命垂危,急需检索配型。经检索,中华骨髓库湖南省分库捐献者资料中闪烁希望之光:编号为73002599的志愿捐献者陈欣,HLA配型与患者完全吻合。而在非血缘关系中,配型相合的几率不足二十万分之一。

接到北京传真电报后,湖南省分库、岳阳HLA配型实验室立即找到湖南理工学院学生陈欣。

刚开始,陈欣以为要抽骨髓,有点担心,后来才了解到只需进行血液采集。当得知过去许多人因为没有机会进行移植而丧失生命后,当时21岁的陈欣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捐献既没有危险,又能救人一命,值得!”热心肠的陈欣决意帮人一把。

陈欣的父母深明大义,支持儿子的选择。母亲陈美君说:“我也是一个母亲,知道生养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帮得上忙当然要尽全力帮。只希望患者早日痊愈,把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传递下去。”

2003年7月30日,陈欣在《捐赠知情同意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湖南省红十字会及南方医院、湘雅医院的专家多次前往岳阳指导,确保捐献成功。

8月7日,陈欣接受包括心肝脾肺肾功能、造血情况等在内的全面体检。

8月13日14时30分,湖南省红十字会、岳阳HLA配型实验室派专人将造血干细胞送往广州南方医院。

13日晚,陈欣的造血干细胞流进黎先生的身体,成功实施跨省救治行动。

这是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以来,在非亲缘关系中高分辨配型成功的第一例。陈欣因此入选2003年度湖南十大新闻人物。他笑道:“义务献一次血,居然刷新一项纪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爱心也可以插上翅膀,跨越大洋,飞向世界。2006年10月,一位新加坡华裔小男孩患上白血病。几近绝望的父亲在世界骨髓库苦苦找寻,终于找到唯一的救星——湖南理工学院学生郝晴晴。

“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个美丽的约定,我非常期待这次跨国之约!”体质柔弱的晴晴实现了捐献夙愿,成为中华骨髓库跨国捐赠第一人。生命的“甘泉”从中国流向新加坡,异国小男孩重新拥有了生命的春天。

最暖:一次“放弃”,一个特殊的纪念

2016年4月14日下午,随着造血干细胞悬液从吉凯身体里缓缓抽出,一场跨越湘沪的生命接力随即展开。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造血干细胞立即被送往上海,注入一名花季女孩的体内。

吉凯,湖南理工学院信息学院2012级学生,刚刚拿到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女孩伸出了爱的援手。

2015年6月,吉凯接到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上海一名骨髓瘤患者配型成功。吉凯毫不犹豫决定捐献,但受捐者身体状况出现变化,捐献手术被推迟。

2016年2月7日,农历除夕,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再次体检,吉凯符合捐献要求,捐献时间初定在3月。得知有机会重获新生,上海女孩喜极而泣,她在写给吉凯的信里说:“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走进社会,让我有机会回到亲人身边。”

到了3月中下旬,吉凯被通知到重庆参加研究生复试,但捐献手术马上就要到来,这让他犯了难。那段时间,吉凯天天和工作人员联系,询问具体手术时间。由于受捐者身体状况不稳定,最佳手术时间难以确定,吉凯急得直哭。

几番思考后,吉凯告诉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时任副主任张赞:“今年无法参加复试,来年还可以再考。可是救人这件事,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我决定了,即使放弃今年的研究生复试,也要赴这场美丽的生命之约!”

了解吉凯的特殊情况后,医院决定,延期手术,为吉凯参加研究生复试腾出时间。

幸运的是,吉凯顺利通过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复试。作为湖南省第3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手术结束后,吉凯平静地说:“不但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还有幸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是我大学本科最好的毕业纪念。”

最美:一种传承,一份坚守的信念

“刚开始会感觉有些冷,过一会就好。我们俩都恢复得很快,不用担心。”2021年1月18日,湖南理工学院学生龚海兵在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5个多小时的捐献时间里,同学李扬和姚秀成片刻不离,把龚海兵照顾得细致入微。就在几天前,李扬和姚秀成分别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龚海兵告诉记者,两年前,作为同班同学,他和李扬相约把第一次无偿献血作为成人礼,并申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真没想到,我们俩竟然同一时间匹配成功,捐献时间也仅相差4天。”李扬说。

几乎同一时间,校友姚秀成也匹配成功,3人决定携手捐献。

“学校一直宣传15位捐献楷模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也勇敢地接过‘接力棒’,让爱心传递下去。”龚海兵说。

龚海兵说的“楷模”,是学校2003年至2020年期间15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他们的故事被学校集中宣传推介,《画报》《最美理工》等校内刊物里有他们的动人风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开心。”2021年6月7日,在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刚刚考上博士研究生的经管学院辅导员胡颖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该校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志愿者。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与岳阳市政府献血办、市红十字会协商,成立岳阳市高校首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中队;与市中心血站合作,设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培训基地,把德育课堂搬到社会。

“这是我第一次献血,也是送给自己的成人礼,有点激动,也有点忐忑。”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地血库告急,该校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罗雨婷返校后马上参加献血,并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

00后罗雨婷是该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作为岳阳市最年轻的无偿献血公益团队,该团队现有的5名90后与18名00后成员每年参与无偿献血,每年组织策划无偿献血活动10余次,并为全校献血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武汉血库告急。岳阳市紧急动员,然而社会采血近乎停滞,哪里有大规模血源?当时高校中为数不多全面复课的湖南理工学院,成为不二之选。

得知血库告急,团队立即策划一场“助力抗疫,献血传递爱心”活动。封闭的校门打开了,采血车一辆接一辆进出,“热血”源源不断向武汉输送。

借此机会,该校举办“无偿献血周”活动、“我们的力量”抗疫艺术作品展等,鼓励学生无偿献血,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在校园里感知爱心的传递、奉献的温情。

正准备离校的大四学生李明辉匆忙赶来,他说:“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希望通过无偿献血助力抗疫,回馈社会。”

学长学姐带头做,学弟学妹跟着学。00后接班90后,从大四到大一,从老生到新生,无偿献血行动在校园里温情接力……

■短评

将爱传递下去

孙振华

用体内的热血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送去生的希望,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胸怀?湖南理工学院25位师生陆续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壮举,令人感动。

有时候,“老人倒地要不要扶”也能引发一场争论。在湖南理工学院,却有这样一群青年学子,他们毫不犹豫地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陌生人伸出爱的援手。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不缺乏爱,年青一代是有“爱”的一代,他们用自己的善举温暖了整个社会。

这25名师生中,有人是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后配型成功第一人;有人为新加坡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跨国捐赠第一人;有人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准备放弃研究生复试;有人克服疫情困难、坚持捐献,被评为“湖南好人”……但在接受采访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都是应该做的”。

前些年有人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在湖南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我们看到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精致”却不“利己”,他们“精致”自己的形象、学业、人生规划,而当社会有所需要时,他们展现的却是“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当自然灾害来临,他们作为志愿者冲在危险的前沿;当抗疫需要血液,他们挽起袖子排队献血……只要社会需要,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微弱力量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演绎着非凡的故事,成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们的平凡中,却散发着持久的光和热。

你我怎样,脚下的城市便怎样;你我的温度,就是城市的温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善良可爱的人,城市才有了温度、有了色彩、有了品质。他们用大爱,温暖了这个冬季,点亮了一座城市。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