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苦寒之地,60万征夫足迹揭秘

2022-01-09 07:57:43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管震 梁心仪] [编辑:潘华]字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在边关保家卫国的将士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批两汉时期的简牍,“黄简黑字”记录了下来。

(1月7日,观众在观看展览。当天,“流沙坠简——甘肃出土简牍文物精华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管震 梁心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在边关保家卫国的将士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批两汉时期的简牍,“黄简黑字”记录了下来。

1月7日,由长沙市文旅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流沙坠简——甘肃出土简牍文物精华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展。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的316组精品简牍文物,包括《元致子方书》《建武三年死驹劾状》《失亡传信册》《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等简牍界的珍宝,可谓是“河西走廊的戍边日记”,为你展现真实生动的两汉戍边画面。

“汉简之乡”与“出土简牍最多省份”牵手

纸张未广泛使用前,简牍是重要的文字载体。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说,提起出土简牍,绕不开湖南与甘肃两省。

湖南是全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省份,简牍种类齐全、序列完整,在时代上没有缺环。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美誉,出土汉简达7万多枚,占我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

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了10万余枚三国孙吴简牍,超过当时全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且填补了三国时期我国民间社会生活文字记载的空白。国内首座简牍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因此落成。

甘肃简牍博物馆则是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简牍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不过,两省出土的简牍有很大不同。

走进本次展览的展厅,稍微熟悉湖南简牍的人会发现:湖南出土的简牍普遍为规整的长方形,且较为平滑。甘肃的出土简牍不少有些弯曲变形。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的居延新简《候史广德不循行部檄》,甚至是一根长长的树枝。树枝的不同剖面上,记录着候史广德玩忽职守,被责打五十大板的事情。

“西北的简牍有各种形状,应该是就地取材导致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甘肃制作简牍主要用红柳枝。这种植物长得慢,干了以后还会变形,不好切割,在上面书写受限制。湖南反之。在简牍内容上,本次展览中的甘肃简牍主要出土于边塞遗址,记录屯戍等军政事务;而湖南的简牍主要记录了田粮赋税等民政内容。两者的互补性很强。

烽燧镌刻边防历史,书信记录戍卒生活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领兵亲征匈奴,被困于白登。此后数十年,汉朝靠和亲政策与匈奴交好,维持边境的和平。直至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后,匈奴彻底退居阴山以北,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在此置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四郡,并沿河西走廊一线驻军、开屯戍。从这时开始,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两汉河西边塞遗址、烽燧和简牍。

本次展览策展人、长沙简牍博物馆副研究员雷长巍介绍,展览用甲渠候官遗址、肩水金关遗址、悬泉置遗址3个遗址勾勒了汉代戍所的大致情况,它们分别代表汉代边关的官府、关卡和邮驿机构。

负责戍守边塞的人叫戍卒。汉承秦制,凡成年男子都要被国家征召服役,“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从西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末年,每年有数十万的士兵在驻守西北,最多的时候超过60万人。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戍卒的工作很多,最主要的是候望,即在高处瞭望,以观察敌情。烽燧与候望紧密相连。烽是报警用的信号;燧是一座亭子,主要用来候望敌情、以烽报警。此外,戍卒还要屯田、兴修水利保障口粮和饮水,砍柴采干草用来生火报警、做饭取暖,养马以培养与匈奴抗衡的骑兵,学习医疗知识和《论语》等儒家经典。

以烽燧为代表的设施设备镌刻了国家的边防历史,一封封私人书信则记录了戍卒生活的苦辣酸甜。

戍边的生活不容易。几组出土简牍显示,官府一般给戍卒配4件单衣,一天的口粮是600多克,鲜少有肉。然而西北苦寒,因此,戍卒常常要写信请朋友帮忙买东西。

悬泉遗址出土的帛书《元致子方书》,是一个叫“元”的人请名为“子方”的朋友帮忙购买物资的信。元请子方帮忙买一双42码的柔软的牛皮鞋、毛笔,还请他问候另外一位朋友及其妻子。这是两汉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书信。

朝廷会派官员慰问戍边将士,但接待中吃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油盐,都要有记录。且接待费不能报销,由接待方人员平摊。肩水金关汉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就记录了某次朝廷派官员到肩水金关(今酒泉)慰问的接待情况,为后世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规格、劳边制度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国家强大,军队军纪严明,戍卒不畏艰辛守边疆,换来了两汉的繁荣昌盛。这样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祖国的边陲上演。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们的容颜装束改变,边疆之地的月光下,那些保家卫国的身姿始终挺拔。